“一十二十讀書郎,三十四十會戰忙,五十六十探沙海,七十八十戀夕陽。”我國石油地質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邱中建在回首80年人生路時,脫口而出一首打油詩。
作為大慶、塔里木等我國重要油田的發現人之一,這位白發蒼蒼老人的話語中顯出長者的滄桑與坦然,科學家的睿智與從容,找油人的堅韌與寬厚。
“彩虹呼嘯映長空,克拉飛舞耀蒼穹”
“我這輩子很簡單,概括為兩個字是‘找油’,三個字就是‘找油氣’。”邱中建說。
在這“簡單的歲月”中,他先后參加了松遼、渤海灣、四川、近海海域和塔里木等盆地的油氣勘探,是中國陸相生油理論的杰出踐行者。他還提出渤海灣復式油氣聚集理論等重大科研成果,為我國發現和開發建設一系列重要油氣田做出了重要貢獻。
“會戰”這個詞,幾乎貫穿他60年的找油生涯。
第一個大會戰是大慶油田會戰。從1957年石油系統首批進入松遼平原開展地質調查綜合研究開始,邱中建櫛風沐雨,白天采集巖石標本,晚上在農家村舍的土炕上點著煤油燈整理資料。1959年國慶節前夕,油井成功噴油。由于時值10周年國慶,油田被命名“大慶”。
塔里木石油會戰是邱中建參加的最后一次會戰,他在那里工作了10年。
“塔里木找油從1989年開始,找得非常辛苦,比原來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邱中建說,“一年定了三口井,打得非常艱苦,結果三口井都打空了,讓人不知所措。”是堅持還是放棄,眾說紛紜,身為指揮的邱中建選擇了技術攻關和地質再認識。
“通過物探技術、鉆井技術、創新鉆井技術,這個事情最終做成了。”1998年9月17日,塔里木油田克拉二井獲得日產80萬立方米的高產氣流。呼嘯噴涌的天然氣在夕陽照耀下映出一道絢麗的彩虹,邱中建當場賦詩:“彩虹呼嘯映長空,克拉飛舞耀蒼穹。彈指十年無覓處,西氣東送迎春風!”
“有激情,要堅持”
“我記得先輩講過,一個石油地質學家的腦袋里沒有油,那他就肯定找不到油。”邱中建說,“就是說,找油首先要有激情,才能堅持干下去。”
1933年出生的邱中建,經歷了南京淪陷前的逃難,目睹了日寇對重慶的轟炸。“國恥、逃難、挨打和屈辱,在心里留下很深的印痕。”他說。
“幾次坐船經過長江三峽,兩岸不斷移動的山峰給我留下無限的遐想和難忘的印象,讓我喜歡上地質專業。”大學畢業后,邱中建和他的同學們懷著一種虔誠和渴望的心情,期待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報效祖國。1957年初,他被任命為隊長,在石油部勘探司的安排下,帶領松遼平原專題研究隊116隊深入實地開展石油地質綜合研究,為日后大慶油田的發現奠定了基礎。
1989年春天,邱中建受命奔赴塔里木,此時他的母親年歲已高,經常臥床不起。他心中縱有千般掛念,卻毅然踏上征程。
“石油勘探是異常艱苦的工作,不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他說,“我們常說沙漠里空氣干燥、工作枯燥、心情煩躁。一幫精力充沛的年輕人,天天兩班倒干活,看到一只老鼠都覺得很新鮮、很高興。”
“常常有人問,這么枯燥的工作,怎么能保持激情?我覺得很簡單,你對一樣東西有興趣,就總能找到為之奮斗的目標。”邱中建說,“我也不懂什么大道理,就懂得一點,要堅持。”
心系國家能源可持續發展
“我已經80歲了,希望身體健康,能繼續為國家的石油勘探事業再做一點工作。”現在,離開一線崗位的邱中建還在做后方決策支持研究。
“我國能源結構中煤炭占比太高,而石油對外依存度在2011年達到56%。”說起我國的能源結構,邱中建非常擔心,“要對能源供應和消費兩側加強管理,不能只管供應不管消費,一定要節約優先。”
他提出,核能、天然氣、水能這“三駕馬車”是改善我國能源結構的關鍵。“如果這三種能源占比能達到10%左右,石油占比保持不變,煤炭就能下降到50%左右。這個是完全做得到的。”他說。
“我國天然氣潛力巨大,特別是致密氣、煤層氣、頁巖氣這三種非常規天然氣,資源非常豐富。”邱中建說。
當記者問到我國頁巖氣發展情況如何時,他說:“跟有些專家看法不同,我覺得頁巖氣前途光明,但是短期內目標不能太高,這樣更有利于這個產業在國內的發展。”
“石油勘探,沒有創新精神不行。美國勘探開發了多年,常規油氣產量一直往下掉,但他們實現了頁巖氣革命,使石油工業煥發了青春,”他說,“我們也是一個崇尚創新的民族,自主創新一定會為石油工業發展增添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