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綜合消息 據中海浙江寧波液化天然氣有限公司總經理賈士棟介紹,浙江LNG一期工程建設中的管理亮點有:一、從EPC到“E+P+C ”,創新項目建設模式。對于大型LNG接收站的建設,國際上流行做法是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EPC是其英文字母縮寫)。EPC就是對一個工程總體進行設計、采購和施工,即工程總承包的意思。這樣做的好處是業主省心,承包方綜合實力強,更專業,質量和工期更有保障。中國第一個引進國外大型LNG項目—廣東大鵬LNG就是采用這種模式建成的。
浙江LNG項目在國內LNG行業首次采用由業主自行管理的“E+P+C ”(設計+采辦+施工)模式進行工程建設,即LNG儲罐采用以國外承包商牽頭的“EPC總包”模式,接收站區域采用由國內有經驗的工程公司完成設計并提供采購和施工服務、業主自己進行采購并進行施工管理的模式。管理模式的創新,使得項目公司人員能更深層次介入設計、采辦和施工管理,為中國培育了一支LNG建設專業隊伍和一批LNG專業人才,而且為項目節約了數以億計的成本。
二、狠抓項目四大控制,項目建設成效顯著。一方面,安全生產1200萬人工時,HSE管理良好受控。自2009年12月18日開工至項目機械完工,浙江LNG項目累計實現安全生產1200萬人工時,未發生可記錄的健康安全環保事故/事件,實現了“零傷害、零事故、零污染”的HSE總體目標,公司從班組安全文化建設、標準化運行HSE體系、可視化管理與應急、改進招評標HSE策略、落實政府許可等方面開展安全管理,公司HSE管理處于良好受控狀態。
另一方面,打好提前量,提前完工來保供。首先提前策劃,浙江LNG公司提前半年時間開始策劃合同策略,制定了周密的合同策略,并在策略的基礎上,制定了詳細的工作計劃。在浙江LNG,項目實施前都必須先制訂切實可行、科學合理并且有預見性和前瞻性的進度計劃,然后根據進度計劃配置人員、機械設備和周轉材料,使投入的人力、設備、周轉材料無縫銜接,工程進度得以確保。項目比原計劃提前三個月完工,為浙江省冬季保供爭取了時間。
其次是設計先行:2009年5月13日即開始了接收站設計,較儲罐項目提前6個月,為儲罐工程、碼頭工程提前提供設計基礎數據,為接收站設計、采辦和施工爭取了工期。
再次是施工提前:為關鍵線路上的工序施工預留充足時間。LNG碼頭工程直接關系到上部卸料臂、工藝管線的安裝,同時考慮到碼頭作業涉及到的行政許可較多,需大量時間辦理,因此碼頭工程相對主體工程提前進行,為后續的安裝工作留出了充分時間。
最后是采辦提前:接收站設備種類多,數量大,價值高,且工藝復雜,制造周期長,國際市場行情多變,均給采辦工作帶來難度。對于主要的材料和長線設備,公司提早進行采購,保證及時到達現場進行安裝。 為有效規避合同延期到貨帶來的不利因素,浙江LNG項目在合同交貨時間上考慮了充分的富余量,合同執行時,只要有滯后,采用各種措施進行督促,確保設備按施工節點要求到貨。
另外,提前明確質量目標,質量管理碩果累累。據介紹,早在項目合同策略制定之初,就確定了“爭創國家優質工程獎”的目標,并將這一目標量化為具體質量考核條款,納入與承包商合同中。除第三方檢驗外,還采用聘請地方質監部門、監理平行檢驗等措施,嚴保材料、設備質量關。嚴密的質量管控措施效果,在后續的項目建設和驗收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項目四大單體分部、分項工程合格率100%,焊接一次性合格率≥98%,其中儲罐工程榮獲“2012年度全國化學工業優秀焊接工程獎”。浙江LNG碼頭工程被浙江省交通廳評為2010年浙江省碼頭類工程質量排名第一;碼頭工程設計成果獲得2012年“省部級優秀設計獎”等在內的多個獎項。
三、提前籌劃,抓住時機,創新模式省預算。通過親自去采購、參與設計、施工現場摸索,不僅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LNG專業人才,同時,能為股東節省數以億計的成本。2011年物價大漲,相較于上一年項目所需材料、人工費用漲幅超過30%,成本控制壓力巨大。項目公司及早制訂對策,根據不同設備采取不同的采辦策略,在2010年中就基本完成了設備材料招標工作,巧妙地化解了物價上漲給項目費用控制帶來的壓力。
技術上攻堅克難三大亮點突出 每天節省100萬元投資降低500萬
中海浙江寧波液化天然氣有限公司總經理賈士棟向記者介紹了浙江LNG一期工程中的技術創新和亮點。一是BOG回收系統:每天節省100萬元。LNG是零下162℃下儲存在大罐內,正常情況下會有蒸發現象,日蒸發率約為0.05%。借鑒其他LNG項目前期運營經驗,項目投產早期,只能眼看著寶貴的清潔能源通過火炬白白地燃燒掉,看著讓人心疼,特別是在調試期間,放火炬燒掉BOG不可避免。
賈士棟總經理介紹說:“如何解決這種浪費現象呢?善于創新的浙江LNG人提出了大膽的設計:在浙江LNG項目在BOG壓縮系統后直接串聯一臺國產BOG高壓壓縮機回收系統,將BOG直接壓縮至管網需要的壓力外輸給用戶,避免了外輸量較小時,大量BOG(蒸發氣)不能冷凝成LNG外輸的浪費。如果不創新,每天燃燒掉的BOG近25萬方,約100萬元/天。”據初步統計,自浙江LNG項目實現高壓外輸至今,已節約費用約2.7億元。這在當前國內同類LNG項目設計上是首創,將為海油后續的LNG項目提供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是地源熱泵空調系統:每年節約標煤90噸。從工藝優化及節能減排的角度出發,浙江LNG全體上下對此耗能單元動足腦筋,群策群力,廠前區行政樓和員工倒班宿舍超過1萬平方米的建筑內采用地源熱泵系統作為空調“冬暖夏涼”的調控形式。
地源熱泵是利用水與地能(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進行冷熱交換來作為地源熱泵的冷熱源,冬季把地能中的熱量“取”出來,供給室內采暖,此時地能為“熱源”;夏季把室內熱量取出來,釋放到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中,此時地能為“冷源”。
采用地源熱泵空調系統,與傳統風冷熱泵系統相比,地源熱泵空調系統能夠有效減少對一次能源的消耗,降低對環境的影響,每年節約的能源折合標準煤為90噸,并可減少221噸二氧化碳排放。如今,該項目已成為寧波市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項目。
三是新型EGD(環境友好殺生劑)系統:投資降低500萬。目前國內LNG接收站項目海水系統防海生物裝置均采用電解氯化單元將天然海水轉化為次氯酸鈉溶液,大量研究資料表明余氯對海洋生物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余氯的排放可能會對海生物的生長、發育、繁殖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一些對余氯敏感的生物將可能死亡或停止生長發育,生物數量將會有一定的減少,生物的種類數也將由于敏感種的消失和趨避而減少。盡管目前各LNG接收站在設計該加氯系統時,對海水排海的余氯含量均有嚴格要求,余氯含量對海域整體而言影響范圍有限,但對海水排放口附近海域仍然影響較大。
賈士棟總經理強調:“為適應當前國內外對水處理殺生劑的高效、無毒、環保的要求,公司專門成立了海水殺生劑研究小組,對新一代多功能水處理劑—EGD系統的可行性、經濟性進行研究,將新型EGD系統應用于浙江LNG海水防海生物系統中。”與傳統電解氯化裝置相比,EGD既符合LNG接收站運營的要求,又能有效防止對海域環境造成污染,并能節省大量的運營費用。
項目接卸技術填補國內多項空白
浙江LNG項目首次接卸LNG,就為世界上最大型的Q-MAX型LNG船舶。首船卸料同時預冷2個儲罐開創了國際行業的先河,而且僅用10天時間,就成功接卸首船21萬m3LNG,受到中外專家的好評。取得了首船卸料試車過程中無中斷卸料、無一起ESD聯鎖的好成績。同時由項目公司獨立自主完成了首船LNG對儲罐預冷、卸料、存儲,外輸等操作,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