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5歲的平耀輝,1975年參加工作,199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是大港油田井下公司的一名管理干部。2001年,他離開井下公司,在油區(qū)創(chuàng)業(yè)開辦照相館。說起他剪貼報紙?zhí)貏e是收藏紅色史料的故事,已經有20年歷史了…… |
![]() |
工作室里,平耀輝展示自己的部分收藏。 |
![]() |
作報告的時候,平耀輝不忘展示自己的紅色收藏。 |
![]() |
平耀輝在整理自己的紅色資料。 |
![]() |
平耀輝給學校作報告,學生對他的紅色收藏驚嘆不已。 |
春日的陽光溫暖地落在大港油田幸福商貿區(qū)。街角一隅,和商貿區(qū)同名的幸福照相館,門庭熱鬧。
照相館門臉不大,臨窗的廣告牌上標示著業(yè)務范圍——主營照相和沖卷,兼營打字、復印和傳真。
照相館內,雜而亂。一個玻璃柜臺將一間屋子分為里外兩部分。四處可見照片,桌上放著、墻上掛著、地上散著。
偶爾光臨幾個顧客,說明這里的生意尚屬“湊合”。畢竟這是個小社區(qū)。
老板平耀輝,每天的工作就是站在柜臺前,支應生意。貼著裁剪臺,對齊,按刀,三個動作一氣呵成。裁出來的照片,齊刷整齊,長方形,猶如量過一樣。這是他的手藝,顧客放心。
平耀輝,面白,微胖,50來歲,中等身材。他嘴角掛笑,笑容謙和,眼光含蘊,仿佛要收納、甄選一切過目之物。
他的目光不差,看東西很準。老朋友說,他適合玩收藏。
而他也沒有虧待這雙眼睛。上個世紀90年代涉足收藏,迄今已有20萬張資料,分類制作130卷,每卷長30多米,寬40厘米,連起來可繞故宮護城河一圈有余。不敢說件件是精品,卻是個個有“紅色”價值。他收藏的毛主席肖像1.6萬張,利用沖洗照片優(yōu)勢翻拍和洗印1614名共和國將官照片,并從中獲取大量黨史故事,“這或是全國首創(chuàng)吧”。
收藏
他發(fā)現(xiàn)了剪貼和收藏黨史資料的價值所在——了解歷史,還原歷史。
看報和照相,是平耀輝的兩大樂趣。消遣同時也在學習。每當看到報紙上的奇聞軼事和重大新聞等,他總是把有關內容剪下來,分門別類制作成冊。
2000年,平耀輝在剪報時看到一則故事:赫魯曉夫1964年下臺后,為改善中蘇關系,周恩來總理率團參加蘇聯(lián)十月革命節(jié)大會,遭到馬利諾夫斯基等人挑釁。周恩來總理堅決維護國家尊嚴。為此,在周恩來總理回國時,毛澤東主席破例親自到機場迎接。這不就是曾經掛在千家萬戶的那幅年畫嗎?
這個歷史故事深深吸引了平耀輝,也感動了這名老黨員。他發(fā)現(xiàn)了剪貼和收藏黨史資料的價值所在——了解歷史,還原歷史。
平耀輝一邊把已經剪貼和收集的黨史資料重新整理分類,一邊潛心收集更多更悠久更重大的黨史資料。從毛澤東家譜到共和國將帥譜,從陜北召開的中共七屆一中全會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報道,從沈陽軍區(qū)獎狀到天津軍管會文件,從英模王進喜到共和國第一位女火車司機,從中美建交聯(lián)合聲明到香港回歸祖國,從東方紅衛(wèi)星升天到嫦娥二號奔月……偉人毛澤東、紅報檔案、長征萬里圖卷、解放戰(zhàn)爭解放軍軍事布置圖卷、抗美援朝戰(zhàn)爭畫卷……只要是反映黨的歷史的重要資料,他一個也不放過。
平耀輝搞收藏有三個“撒手锏”:一是到親朋好友家里和辦公室翻箱倒柜,二是到舊書舊報市場“淘寶”,三是結交收廢品的“哥們兒”。
2009年5月1日,平耀輝來回坐了三四個小時的公共汽車,從天津老城區(qū)背回20多公斤廢舊報紙,累得筋疲力盡不說,把報紙翻了個遍也沒有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資料。正在嘆息之時,報紙堆中“憲法”兩個字讓他精神一振。這不是他魂牽夢繞的中國第一部《憲法》出臺時的報道嗎,還有原文。他如獲至寶,疲憊頓消。
平耀輝癡迷紅色資料收藏的故事在大港及周邊地區(qū)廣為流傳。2010年10月11日,平耀輝在天津市河北區(qū)鴻順里社區(qū)講完黨史課后,河北區(qū)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陳祖康親自題字“紅色收藏家”。從此,“紅色收藏家”平耀輝的名氣越來越大,他的照相館也被大家稱為“紅色文化館”。
傳播
平老師,看完你收藏的紅色文化,我很震驚。你在做著收藏的同時,正在發(fā)揚著耀輝精神。
平耀輝收藏紅色資料,故事遠播四方。企業(yè)、部隊、學校……紛紛邀請他去講座。只要接到邀請,他來者不拒。
給黨員干部講課,平耀輝為講好毛澤東思想,把1921年黨的一大到2007年黨的十七大中黨的領導人照片和歷史事件整理排序,圖文并茂講解歷次黨代會的故事背景。
給部隊官兵講課,平耀輝就多講點兒軍隊建設的歷史,多講些長征的故事,激勵官兵發(fā)揚傳統(tǒng),忠于黨,忠于人民。
給學校師生講課,平耀輝就多講點兒過去國家落后遭受欺辱的故事,勉勵他們努力學習,為國爭光。
給油田員工講課,平耀輝就多講點兒鐵人王進喜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展示毛主席接見鐵人的照片,傳播鐵人精神。
10多年來,究竟講了多少堂課,辦了多少次展覽、接待了多少參觀者,平耀輝沒有登記過,更沒有統(tǒng)計過,也沒法統(tǒng)計清楚。他所想的就是把自己挖掘出的紅色文化與大家分享,把對黨的熱愛向大家傾訴。
在天津市大港區(qū)中塘村舉辦紅色記憶展時,全村100多名黨員觀看展出。一位70多歲的老黨員說,平老師的紅色記憶展使我忘記的文革年畫又回憶起來了,平老師的收藏真是一個奇跡。在建黨89周年之際,在油田測井公司講大課,1個半小時的黨課,200多名黨員全神聆聽,會場鴉雀無聲。黨員李亞雙說,平老師的藏品太精彩了,一個半小時的黨課沒有聽夠。在天津市河北區(qū)某社區(qū)的黨課上,他的講解同樣震撼在場黨員。多年來,平耀輝收藏黨史和國史,為很多黨支部無私奉獻上黨課,有些黨支部還多次邀請。他說,自己是一名老黨員,幾十年,通過收藏,自己學習并積累了豐富的黨史知識,把它傳授給年輕黨員,使他們增長黨的知識,是一項愛國教育。聽者高興,自己快樂。
采訪過他的天津人民廣播電臺記者評價他:“平老師,看完你收藏的紅色文化,我很震驚。你在做著收藏的同時,正在發(fā)揚著耀輝精神。”
出去作報告,平耀輝總是隨身帶著幾個大旅行箱,盛滿卷冊后每個重達30多公斤。為不給邀請單位添麻煩,他常常自己克服運輸問題。路途近的,自己騎摩托車;路途遠的,就乘坐公交車,從無怨言。
印象平耀輝
看人如看山,看懂他,必須覽貌閱里。
剛見到平耀輝,第一個感覺就是人如其“姓”——平,普通平常。一米六幾,面皮白凈,說話慢聲細語。如果坐在人堆里,根本看不出他。
兩個小時過去后,我有了第二感覺,人如其“名”——耀輝,光輝耀目。
坐著說他的故事。言談平淡,話語平白,但娓娓道來中,隱隱透著一股執(zhí)著。老平從1980年開始到現(xiàn)在,堅持收集歷史資料30年,各種資料20多萬張。老平將收集來的資料分類、裝裱、集納、成冊,摞起來有兩層樓高。沒有執(zhí)著,老平肯定堅持不下來。
打開工作室,雙手捧過一摞裝幀好的資料,老平是半蹲下去的,手指細細地撫著書頁。恍如愛撫朝夕相處的“戀人”。那股溫柔勁兒,不是用心是做不到的。而從蒙塵的垃圾堆里“追求”這20萬張資料,與之“戀愛”,不用心、不細心,恐怕很難做到。
老平是個散淡的人,沒有接受采訪的“熱情”,采訪中經常被來照相館的顧客打斷。問起他這么多年收集黨史資料的花費,他也是用“沒花幾個錢”搪塞。“就是愛好”是老平對我探究他動機的回答。 “打麻將也是玩,我收集也是玩,我就好這個!”這是老平對自己堅持收集黨史資料的解釋。
如是山,我想老平應是一座峰巒藏內里的遠山,遠觀則平,近探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