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他個頭不高,也不善言辭,有人覺得他是“傻子”,在長嶺站的員工的眼里他卻是一塊寶,私下里大伙都親熱的叫他“大拿”、 “老黃牛”、“破爛王”。盡管現在已經是五十歲的人了,可你在他身上總有那么一股子年青人的干勁、拼勁和不服輸的勁,他就是管道公司武漢處長嶺站計量高級技師紀慶。
“紀慶愛學習,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
知道紀慶的人,都知道他特別愛學習。不論是自動取樣器技術人員進行維修,還是流量計廠家人員對流量計進行維護,他總是一步不離的守在現場,一邊幫忙搭手,一邊咨詢,偷學技術。記得有次站里體積管四通閥的電源相位器出現故障,流量計廠家技術人員潘工前來維修。由于在現場沒有學會怎么對故障進行檢修,待一天檢修結束后,他自掏腰包請潘工吃飯,特意邀請潘工和他同住,利用兩人同住一屋的機會,就體積管四通閥故障相關知識向潘工進行請教。皇天不負有心人,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只要是電源相位器故障,不用廠家來人,他就能輕裝上陣親自操刀,使故障迎刃而解。
“紀慶干活不要命,蠻拼的”
長嶺站的人都知道,紀慶干起活來不要命,蠻拼的。2012年10月16日19點30分,是長嶺站第一次收球的日子,也是個令人難忘的夜晚。隨著管線“轟隆隆”的響聲,隨著球順利到達,跟球儀“滴滴”悅耳歡叫聲的同時,我們也從對講機里收到了,在計量間進行現場數據監控的紀慶傳來的“2號流量計壓力表壓力增高,過濾器出現堵塞跡象”的呼叫聲。由于是第一次通球,管線內雜質較多,那晚六臺流量計的過濾器濾網是輪番上陣,堵了個遍。大家不停地忙綠著切換流量計,清洗濾網,更換濾網,直到21點所有流量計運轉正常,大家才離開現場。在回公寓的路上,紀慶要求在附近的藥店停一下,直到這時我們看到他的褲腿上邊已經印出斑斑血跡。原來為了縮短時間盡快清理濾網上油污,老紀在飛跑過去打開蒸汽閥門的時候,重重的摔倒在蒸汽閥旁邊的臺階之上。包扎后,大家都勸他休息幾天,等腿好了再上班。可第二天一早他瘸著腿的身影又出現在閥組區、計量間及化驗室現場。大家已記不清有多少次紀慶錯過了吃飯的時間,又有多少次為了安全生產,放棄了正常休假的次數。
“做好秤桿子,嚴把計量關”
做為計量交接窗口,紀慶深深懂得秤桿子的重要作用。為了使每一名計量人員都用過硬的技術,更好的為企業服務。做為計量高級技師的他,常常利用流量計標定、檢修的機會,主動為大家講解計量相關知識,在班組里開展原油化驗分析“同臺比武、相互挑刺”活動,增強每名化驗人員的實際動手能力。為了讓每個人更加清晰地看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他特意做了單位和個人參數分析統計表,通過每月對長嶺站個人和武漢處4個計量站隊的原油化驗數據進行排名,用數據說話,利用班組會時間和大家一起分析、查找原因。
“紀慶會過日子,是個勤儉持家的好手”
紀慶好收集破爛,在他眼里即使是一分錢那也是錢。正因為這樣,在大家看來他就是個不折不扣的“破爛王”。這不上到報廢的舊設備,舊儀表,下到破床單、舊手套,人人都覺得壞了的,該扔的東西,他都不吭聲的收集起來,分類儲藏起來。
他有一雙魔術手,東西只要到了他手里全都能變廢為寶。床單舊了、破了,剪吧剪吧就變成了擦拭設備灰塵的抹布;舊報紙、廢紙箱、用完的油壺,他整吧整吧賣了,就變成員工們餐桌上的一塊西瓜、一個蘋果;報廢的設備有用零件和出現故障設備的零部件,經過他的大拆卸、“大換血”、“牽線搭橋”之下,不花一分錢就能完好如初,運轉自如。一次化驗室里的恒溫干燥箱干燥箱不能正常工作,在他的認真檢查之下,發現是溫度傳感器壞了,想到庫房里還有一臺因別的故障而被淘汰的恒溫干燥箱,就將上面的溫度傳感器拆卸下來進行調換, 就此一項就為站上節約了將近7000元的費用。
“他就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
長嶺站的員工這樣評價紀慶:他就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草坪里的草長高了,紀慶修剪平整了;門鎖壞了,只要他知道了,就會上門幫忙維修、更換;外管道拆違、清障,只要他不上班,就會前去搭把手;閥組區的管線、閥門生銹了,他干完自己手上的活,戴上口罩,拿起砂紙,拎上油漆桶就去了……大家都說紀慶是個眼里有活的人,無論是臟活、累活、苦活、重活,只要是他在站上,總是二話不說,搶著就干。
紀慶干活從來不喊人,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咱們站人少、活多,計量人員倒班很辛苦,管道班人員又得天天巡線保護外管道安全,讓他們多休息休息,我自己干就可以了。”
年底評先選優,長嶺站一共16人,紀慶總是以15票獲得大家的一致認同,缺少的那一票是他自己的。他常對我們說,機會要多讓給年青人,大家干的同樣的工作,我就是一個平凡的人,干的都是小事,也沒干過什么大的事情,我就知道扎扎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情。(劉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