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1948年,1965年來到甘肅玉門油田參加工作,成為了一名石油工人,并在單位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在玉門油田工作的日子,我最大的體會就是:學習嚴、生活苦和工作累。
那時候一天除了8小時正常工作外,必須有兩2小時的集體學習時間,還要有1小時的自學時間。學習就是學技術,學“老三篇”, 再就是聽廣播,從廣播里學習當前黨和國家的形勢、政策。每天學習完,大家還要集中在一起,逐個發(fā)言,說說自己學習感想。一次,有口油井正在上作業(yè)起油管,隊上有個同事請假了,我便自告奮勇頂了上去,一直加班直到把活干完?;氐疥牪?,大家已經(jīng)聽完廣播正在發(fā)言,輪到我發(fā)言了,我說不出來,隊長就訓斥我,說我沒有遵守“三老四嚴”,對學習不重視,跟黨跟得不緊,雖然我當時非常委屈,但我還是接受了批評?,F(xiàn)在條件好了,有電腦,有網(wǎng)絡,國家形勢、政策、法規(guī)、技術信息都可以隨時查詢到,而且組織上還有三會一課,黨和企業(yè)提供了這么好的學習環(huán)境,所以,工友們更應該珍惜這種機會,把學習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用心去學,不斷提高自己,只有自己的綜合素質(zhì)上去了,才能更好地為企業(yè)做貢獻。
玉門油田屬于高寒區(qū),海拔在1700米左右,每年除了5月到10月稍微暖和點,其余時間都在零下20攝氏度到零下25攝氏度,而且風沙極大,我們常年在戈壁灘上作業(yè),干活兒時都睜不開眼,但還是得自己克服。1973年11月的一天,下著鵝毛大雪,道路封閉,井上急需封隔器,為了不耽誤生產(chǎn)進度,我從5公里外的隊部扛著25公斤重的封隔器,從山間小路往井上奔,遇到上坡我就使出吃奶的勁扛,遇到下坡我就順勢讓封隔器慢慢滾下去,以最快的速度抵達井場,保證了工作進度?,F(xiàn)在機械化水平上去了,干活有工具車,有吊車等各種設備,可能不再需要人拉肩扛了,但是,“人拉肩扛”的精神,永遠不能丟!
1978年,我調(diào)入河南油田下二門油礦參加大會戰(zhàn)。剛到時條件非常艱苦,天氣熱,蚊蟲四處叮咬,6個人在野外住一頂帳篷,一下雨帳篷就漏。即便這樣,黨的教誨和“三老四嚴”的作風與精神,還是支撐我硬著頭皮堅持下來。
1980年,我被提拔為作業(yè)11隊隊長。那時,我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以黨員的模范作用帶領全隊職工無論風霜雨雪、白天黑夜,都搶時間上作業(yè)、扶躺井、保生產(chǎn),夏天一身汗、一身泥,冬天一身冰、一身油,雖然苦、累,但我們作業(yè)隊憑借頑強的作風、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一躍成為采油指揮部有名的標桿隊。
1980年4月的一天,5-112井在夜里2時突發(fā)井噴,我接到電話后立即組織隊上的值班人員實施壓井。當時沒有壓井車,井口噴出的油氣柱高達20多米。情況十分危急!到了現(xiàn)場后,巨大的氣浪挾裹著原油,如巨龍般嘶吼著、肆虐著,把我們的耳朵震得生疼。為了不影響搶險,我們就地取材,把工衣棉襖撕破,從里面掏出棉花塞住耳朵。
整個井場被油氣籠罩著,只要出現(xiàn)一個火星,就隨時都會暴發(fā)難以控制的災難。時間就是生命,遲一分鐘就讓危險劇增。我們不顧一切地沖上去,跌倒了,爬起來,再跌倒,再爬起來,前仆后繼,連續(xù)三次冒險采用搶起油管的辦法來擴散油井壓力,沒有一個人退縮,最終井噴被制伏了。
夜晚的寒風使人忍不住打哆嗦,每個人從頭到腳、從外到里的衣服,都浸透著黑乎乎的原油,分不出你是誰、我又是誰。
當年,我被評為河南油田“勞動模范”, 所帶領的作業(yè)11隊被河南油田會戰(zhàn)指揮部授予二等功!
雖然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退休了,但我還關心著油田的發(fā)展,我從報紙、電視上得知由于國際油價下跌,使油田進入到“寒冬期”,尤其是今年,形勢更加嚴峻。作為一個“老石油”,更作為一名老共產(chǎn)黨員,我希望大家不要氣餒,更不要放棄,因為現(xiàn)在的油田不管是從技術工藝還是工具設備,以及工作、生活環(huán)境都比我那時候好太多了,大家要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珍惜自己現(xiàn)有的崗位,因為這些都是一代代石油人用汗水打拼出來的。大家要發(fā)揚共產(chǎn)黨員遇到困難毫不退縮、敢沖敢上的拼搏精神!要堅持好“三老四嚴”的傳統(tǒng)和“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的精神,齊心協(xié)力,眾志成城,為全面打贏“戰(zhàn)寒冬、求生存、謀發(fā)展”攻堅戰(zhàn)貢獻自己全部的力量!
最后,我想用一句“老玉門”的口號與大家共勉: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困難越大,越有干頭!
(口述:楚德來 文: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