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死亡之海”羅布泊,熱浪炙烤著大地。
16時是羅布泊加油站最熱的時候。加油員艾爾肯·肉孜加完一車油后,用一本書當扇子扇風降溫,感覺不到一絲兒涼爽。隨后,他疾步來到營業室,開始做一天的日結。
“每天17時30分之前要完成日結。在這之前必須把賬算好。”他一邊說一邊忙活。
18時左右,羅布泊加油站迎來一天中的第二個加油高峰。艾爾肯忙著加油、開票。“加油站主要是鉀鹽公司的車來加油,這是他們的通勤車,每隔5天來一次。”艾爾肯邊說邊走到發電機房,每隔10多分鐘就要給發電機加水降溫。這是羅布泊加油站和其他加油站不同的地方。
2009年,艾爾肯從阿爾金加油站來到羅布泊加油站。加油站無水、無電、無生活物資,加油靠發電機,吃水80元一噸,糧米菜油全部從400余公里外的哈密運進。作為一名少數民族員工,他在加油站一呆就是2年多,從之前的不適應到適應,再從熟悉到熱愛。2年多的時光,在其他地方可能覺得很快,但在羅布泊卻顯得時間很漫長。因為這里地廣人稀,寂寞相伴,最難熬的就是時間。
“艾爾肯的家在330公里外的若羌縣城,家里有10畝棗林,年收入可達20多萬元。但他還是毅然來到羅布泊,這種精神很難得。”加油站經理孫富民說。
2009年3月,新婚燕爾的艾爾肯辦完婚禮后不久,離開妻子,從若羌趕回羅布泊。聚少離多的日子,夫妻倆用電話和短信傳遞著無盡的思念。
2年多來,羅布泊加油站員工換了一批又一批,雖然他也有機會離開羅布泊,但卻選擇了留守。艾爾肯說,自己已習慣了這里的生活。
在羅布泊加油站員工身上,我們切實感受到什么叫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