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上、下旋塞15只;制作各種提絲共計200多件;修復各類震擊器、吊卡、卡瓦、滾子方補心等鉆井工具268件套;共計節約挖潛、修舊利廢創經濟效益60多萬元。
12月15日,在中原石油工程管具公司技術服務大隊挖潛增效統計報表面前,一串串數據引起了大家的圍觀和感嘆,一個人的名字出現的最多,同事們紛紛向他投去欽佩、羨慕和贊譽的眼光。
這個人究竟是誰呢?他就是崔海龍。
崔海龍,現任公司鉆井工具主任技師、大隊黨支部組織委員,有一個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技師工作站。他為什么能夠取得如此驕人的工作業績呢?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以來,他深刻認識到,黨員就應該起到模范帶頭作用,時時刻刻珍惜黨員身份,時時處處維護黨員形象,以嚴細實作風踐行“四講四有”合格黨員,用數據詮釋一名共產黨員的情懷、責任和擔當。
面對工作量嚴重不足嚴峻形勢,他認為,應該著眼于內部挖潛,把工作重心向節約挖潛、降本減費轉移。在他的提議下,大隊成立了挖潛增效、修舊利廢攻關小組,任命他為組長。他深知,鉆井工具非常繁雜,所涉及的種類繁多,要想將其逐一修復,達到再利用效果,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不僅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每一件工具的結構、組成、工作原理,同時還要知道有關配件材質及性能的要求等等。
常言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對每樣報廢工具進行修復之前,他都要花費相當大的精力和時間,查閱該件工具所有相關資料,充分了解它的結構、組成、性能、工作原理及有關注意事項,小心翼翼的對其進行剖析。
為解決旋塞工具受腐蝕后不好拆卸難題,他根據工作需要,精心制作了旋塞拆卸、組裝專用工具多達30余件,大大提高了修復效率,降低了旋塞的判廢幾率。修理過程中,他像“手術醫生”一樣,把拆下來的零件細心除銹和打磨,對可再利用部分進行重新拼裝,變廢為寶,將替、改、代的辦法,靈活運用每一個維修環節中,把節約修理成本做到了極致。
除此之外,為方便他人學習和掌握鉆井工具修理技術,他認真做好“傳、幫、帶”,在對每一種震擊器修復時,詳細記錄下其拆、裝過程、零件尺寸及所安裝位置和有關注意事項等,將其做成PPT教材,供大家學習參考。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今年7月份中原工程公司舉行的第九屆“鉆井工具裝修工技術比武”中,他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
(中原油田 呂心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