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陽,是大慶油田采油三廠北十五聯合站一名普通工人,同時也是位“名人”。每提起他,三廠人總會說:“就是那個每天掛著‘便袋’上班的老工人吧。”語氣里滿是尊敬和佩服。
今年55歲的李向陽,1976年來到大慶,是一個有著30年黨齡的老黨員。他精通業務,是站里的“顧問”,同時也是一個病齡9年的癌癥患者。
2002年,他被確診為直腸癌,做了手術。從那時起,“便袋”就成了他隨身的一個“器官”。每天晚上,他隔一個多小時就得起夜一次。9年了,他沒睡過一個安穩覺。
這樣一個長年與病魔為伴的人,卻是整個北十五聯的“偶像”。他是站上年紀最大的工人,一身的本領都圍繞著崗位。站里的青年人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總會第一時間想到他。
從李向陽身上,總能體會到一種突出的“矛盾”。長期病痛的折磨,他很容易給人一種羸弱的感覺。但是,跟著他在站里走走看看,聽他講講工作上的事,他的語調、動作和神采卻迸發著無限的活力和熱情。
他對記者說:“是企業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9年前,手術和連續6次化療,讓李向陽生不如死。
出院上班第一天,站里舉行了一個小的歡迎儀式。站長說:“李師傅回來了,大家歡迎。”掌聲響起的那一刻,一種莫名的力量回到了他的身體里,流出滿眼的淚花。
站里照顧他,甚至“看著”他,不讓他干重活。但他閑不住,總想做些什么來證明自己還“有用”。他不能彎腰,干活時只能跪著。像換盤根這樣的小活,正常人幾分鐘就能干完,他得花上好幾倍的時間。
每天,他從班車下來后都要走兩公里的路沿途巡線,然后再去看看加熱爐等重要設備的運轉情況。平時,無論是大班還是小班,他總要在站里四處溜達,看到小問題就自己處理。
北十五聯是一個“老標桿”,各方面標準都比較高,有的員工遇到困難時也想打“退堂鼓”,但只要看到李師傅,啥想法都沒了。黨支部書記孫曉雷說:“每天看到他,就像給了我們一個‘魂’。”
李向陽知道,體力活兒非己所長,但是我有經驗。看到站里年輕人對業務不熟悉,他萌生“編書”的想法,花幾個月把兩本《脫水崗生產崗位操作參考問答》和《放水崗生產崗位操作參考問答》編寫出來。現在,北十五聯員工人手一份。
近幾年,站上的火筒加熱爐總因溫度過高而鼓包,最終導致報廢,既增加成本又有安全隱患。由于過去沒有這種現象,這激起了李向陽的好奇。經過長時間觀察,他發現了癥結所在,原來是水垢和淤泥導致了堵塞。于是,一篇《加熱爐火管鼓包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論文迅即“出爐”,并因頗具針對性而獲得了廠一等獎。
李向陽說:“我這個病,也許明天就不行了,但我自豪,自己還能為企業做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