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到了延明園,老人給樹苗松松土,澆澆水……20多年來,王延明幾乎每天如此。
王延明是克拉瑪依油田的第一代石油人,1955年來新疆克拉瑪依油田參加石油會戰,1960年入黨,先后在獨山子礦務局、新疆油田采油一廠、采油二廠等單位工作。1985年,時任采油二廠黨委書記的王延明退居二線。
可他是一個閑不住的人。想起廠里每年都有人因不堪忍受惡劣的外界環境而要求調走,他坐不住了,想到了種樹。
如同《克拉瑪依之歌》中唱的那樣,“沒有草沒有水,連鳥兒也不飛”,采油二廠建在戈壁灘上。那時候,廠里沒有樹,到處光禿禿的,氣候非常差,八九級的風經常刮。有時,一個星期能刮好幾次,眼睛都睜不開。一場大風過后,電線桿倒了,抽油機停了,路上的行人滿嘴沙。
說干就干,頗有軍人風范的王延明帶著10來位油田家屬工開始了廠區綠化。他們僅用3年時間,便將廠區內外栽滿了樹,白手起家建起了青年公園、街心公園、植物園,在荒涼戈壁中營造出一道道別樣的風景。
1987年,王延明想到距廠區西北方向約一公里的地方有個垃圾場,正好是廠區的上風口。老人琢磨開了,如果那兒的環境改變了,廠區的環境肯定能得到改觀。
就這樣,王延明卷起袖子,又開始干了。
如今,昔日垃圾場變成了綠意盎然的植物園,近百畝的園里種了9000多棵樹。李子樹、蟠桃樹、杏樹、榆樹都在這里安了家,成了遠近聞名的好去處,這里也被二廠的員工親切地稱為“延明園”。
王延明說:“希望這里每年擴一點,年年栽一點,最終能變成個森林公園,成為二廠的后花園和天然氧吧。”
20多年的“播綠”工作,讓王延明對樹有了特殊的感情。
有一次,他在回家的路上,看見前面有3個年輕人走著走著,突然伸出手去,折下樹上的新枝,又隨手扔到了地上。王延明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揀起樹枝,教育他們說:“這些樹木能種活,多不容易呀,你們還破壞……”
3名青年看著老書記,慚愧地溜走了……
樹多了,氣候也好了。令王延明欣慰的是,廠區里的人都非常熱愛這片綠色。
王延明給了荒涼的大漠戈壁一片綠色,而數十年的勞動,反而讓王延明的身板比以前硬朗了許多。如今,已78歲高齡的他仍能從事一些體力勞動,精神矍鑠,身手靈活。
1993年,花甲之年的王延明正式退休。但退休離職,并未中斷他染綠戈壁灘的事業,他依然領著廠綠化隊的同志們一起奮斗,并發動大批離退休人員和員工家屬義務投入到這項事業中來。到1998年,廠區綠化面積已達到45.3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33.8%,被人們稱為“小江南采油區”,先后被評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綠化先進單位、文明示范單位、全國石油系統綠化百佳廠區。
1995年,中國石油集團公司授予他“老有所為”榮譽稱號。1997年,他他被中國石油集團公司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報告文學《纖夫》、電視紀錄片《老書記和他的樹娃娃》、廣播劇《老駱駝》,對他矢志綠化戈壁的事跡做了詳細報道。(丁月嬋 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