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使一名初中畢業的工人成長為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獲得者?
“是班組先進的學習文化、創新文化和師徒文化成就了我。”撫順石化公司工建三公司密封班班長趙林源如是說。
![]() |
學習文化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1972年,趙林源初中畢業來到撫順石油三廠,成為一名鉗工。那時班里的學習氛圍很濃,有個老師傅每天都要讀書。他們的學習勁頭感染了趙林源,于是他工作中總愛問個為什么,有時問得連師傅也答不上來了,就在《機械基礎》和《機械制圖》兩本書上找答案。看完了這兩本書仍不解渴,趙林源就向別人借著看。
干鉗工不光要學,更要練。趙林源苦練基本功,鏟、銼、刮、研,一絲不茍。鐵錘砸腫了手,一聲不吭;雙手磨出了血泡,咬牙堅持,很快掌握了鉗工的基本要領。1983年,他被抽調到密封班,成為機械密封鉗工。一次,兩臺進口熱油泵機械密封發生了故障,單位請外國廠家駐北京的工程師干了3天,一下子掙走了3萬美元。當時他就想,要是自己會修,企業能省多少錢啊!從此他便與進口設備較上了勁,并找來進口設備的資料圖紙仔細研究,遇到難題就向老師傅和技術人員求教。為了看懂資料圖紙,趙林源開始自學《金屬材料》、《工程力學》、《流體動力密封》等大中專課程,甚至連《國內石油化工密封技術論文集》和《國際流體密封會議文集(譯文)》也成了他的研讀之物,撰寫了大量的讀書筆記。功夫不負有心人,1984年,趙林源獲得了撫順市技術比武第一名。
創新文化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1996年,撫順石油三廠從美國引進的分子篩裝置建成投產不久,3臺P501進料泵相繼泄漏,十幾天換了4套密封,一下子消耗十多萬元。趙林源決心運用所學的知識為P501泵冷卻系統“動手術”,并更換密封件材質。然而,這套裝置只有零件圖和安裝圖,改造難度很大,涉及金屬材料學、理論力學等8個學科,就是學機械密封專業的技術人員也感到頭疼。他每天拿著圖紙,找參考資料和工具書,一點點仔細研究進口密封的工作原理和工藝參數,終于發現造成密封磨損的原因是機泵過熱,原裝的冷卻系統滿足不了降溫指數,他決定改造進口機泵冷卻系統。
趙林源和班組成員一道,進行了多次改造。以前7天就要更換一套的密封件,如今可以使用6年以上,國外最高紀錄是3年更換一次,設備運轉周期因此達到世界先進水平。2008年,項目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趙林源說:“是班組這種創新文化的土壤培養了我,正是在這片沃土中我才得以不斷成長。”十幾年來,趙林源和工友們先后對撫順石油三廠進口和國產設備的機械密封進行技術改造83項,有些進口設備的運轉周期達到國際水平,為企業節省資金3000多萬元。
師徒文化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企業是靠一代又一代人傳承下去的。多年的工作使趙林源領悟到,干工作不能光用力氣,還要動腦筋;不光自己做行家里手,還要帶出一批能工巧匠。
俗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趙林源卻不這樣認為:“剛上班時,師傅們將自己的看家本領毫無保留地教給了我,使我飛速成長。我也要把自己的絕活傳授給他人。只有大家都學會了操作方法,企業才能水漲船高,不斷壯大。”
班組里部分青工不愿學技術,趙林源就舉辦機械密封技術學習班,傳授自己的絕技。他將單獨施教和集中培訓相結合,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利用電腦幻燈片制作講義,圖文并茂地講解密封技術。2008年6月,撫順石化公司成立了“趙林源(鉗工)密封工作室”,技術創新從一個人的鉆研變成了一群人的事業。 如今,這個工作室已經成為一支既會干絕活又能創新的團隊,全班員工在趙林源的帶動下全部學會了計算機繪圖。這個班走遍全廠15個生產裝置的每個泵房,對每臺機泵的密封定位尺寸現場實際測繪,整理大量技術資料,用計算機繪制密封配件二維圖紙近1000張,繪制密封三維實體圖200多個,并將重點設備的故障記錄做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