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荷蘭DSM集團的邀請,去年秋天,記者訪問了位于荷蘭的世界主要化工園區之一、DSM生產基地所在地――切梅洛特(Chemelot)化工區。這座現代化工業園區以其自然和諧且獨具藝術創意的生態環境,令來到這里的人印象深刻。
在通往切梅洛特化工區的高速公路上,車窗外是一幅幅純美寧靜的畫面:細細的秋雨中,一座座農舍、風車、古老教堂點綴在鄉間田野,成群的花白奶牛悠閑地吃著草。記者在國內也曾到過一些大型化工園區,它們大多位于沿?;蜓亟貐^,周圍環境空曠,沒有居民。望著窗外掠過的油畫般怡人的風景,記者思忖著:切梅洛特,這個荷蘭最大的現代化工園區之一將會是什么樣呢?
一路上,荷蘭秋天的景色讓人目不暇接,不知不覺中汽車已駛入切梅洛特所在地基蘭。這里靠近歐洲第一大港鹿特丹,坐落于歐洲主要河流萊茵河與馬斯河的入海口附近。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利完善的交通運輸設施,自然成為大型現代化工業園區的首選。
當陪同記者前來的DSM中國公司公關部經理王潤小姐告訴大家切梅洛特快要到了的時候,雨停了,陽光撒在綠樹花木環繞的寧靜雅致的街道上。望著兩旁居民房屋陽臺、窗臺上一簇簇盛開的鮮花,記者有些疑惑:難道著名的切梅洛特化工園區就藏在如此優雅的環境中?這里的居民不擔心化工廠的安全和污染?
汽車在濃密的林蔭路上又行駛了幾分鐘后,記者看到了一座標有Chemelot的白色建筑,切梅洛特化工園區到了。
化工基地的視覺藝術
這個占地面積800公頃的化工區,入駐了DSM、沙特SABIC等25家化工公司和服務機構,及一個1000多人的研究所。當來到一座并不高大的建筑物前并被告知這是DSM辦公樓時,著實考驗了一下記者的想象力:辦公樓的外觀設計融入了前衛的藝術元素,而樓內走廊、樓梯拐角處,現代雕塑做裝點,墻上掛著抽象派作品,窗戶設計成不規則幾何形狀,最具視覺沖擊力的是橙、綠、紅、紫等跳躍的色塊,仿佛來到充滿動感與創新活力的現代藝術館。
園區內則處處能感受到優美的生態環境,道路兩邊和建筑物之間成片的綠地上,嫵媚的紫薇在微風中搖曳,各種叫不出名字的花木吐露芬芳,垂著氣根的闊葉樹像生長在熱帶雨林,處處生機盎然,空氣清新爽潔。
“守土有責”的園區“住戶”
DSM負責園區環保安全的Fred Stadler先生介紹,在切梅洛特共有60個工廠,其中DSM有20個,SABIC有10個。此外,還有日本、德國公司等。
眾多化工廠集中在這里,首要問題是如何共同建設維護園區的環保與安全。根據荷蘭法規,一個公司能申請一個環保許可證。園區“住戶”們協商的結果是,切梅洛特作為一個整體單位申請一個許可證。如果每個公司分別申請,則整個園區環保投資將增加一倍。由于DSM在這里的工廠最多,所以被推舉為園區對外的環保代表,負責與政府部門溝通聯絡。
在園區內部,各公司與園區簽定了強制性健康、安全和環保協議,環保工作分層合作,責任到戶。為此,切梅洛特成立了專門管理機構,機構指導委員會由DSM和SABIC有關人員組成。這種管理模式除了能節省環保成本外,另一大優點是透明度高,各公司環保工作好壞別人一清二楚。DSM在切梅洛特年產值是8億歐元,約占DSM總產值的1/10,每年在此的環保安全投入達1.25億~1.5億歐元。
比馬斯河的水還清澈
據介紹,切梅洛特的工業用水取自流經荷蘭的西歐三大河之一馬斯河。工廠污水經集中凈化處理后,再排入馬斯河。污水處理廠的規模之大相當于整個阿姆斯特丹市的規模。園區主人自豪地說,從污水處理廠出來的水,比從馬斯河取的水還要清澈干凈。
安全是化工區的重中之重。由于切梅洛特與外界離得很近,因此,對噪聲、消防、危險化學品泄露等,都建立了完善的預警系統。園區配備了一支了不起的消防隊,規模不亞于整個鹿特丹市的消防隊。
盡管園區對安全環保已采取了嚴格措施,但畢竟在它的附近有5000多居民。Fred Stadler先生沒有回避記者的疑問,他坦誠道:“2005年DSM曾有3起空氣超標投訴,居民抱怨停放在外面的汽車蒙上了一層灰。”他說,有無數只眼睛在盯著這里。政府每年對廢水排放要檢查五六十次,僅對DSM的檢查就有28次,不過這些年DSM還沒有被投訴過。
百年變遷“我們的DSM”
化學工業是荷蘭第二大工業,切梅洛特化工園區的發展與DSM的歷史密不可分。
成立于1902年的DSM當年是一家煤礦公司,這里就是礦區,一代代工作生活在此的DSM員工,對這塊土地懷有深厚的感情,親切地稱之為“我們的DSM”。
在100多年的創新發展中,DSM從煤礦開采到生產化肥,后來成為石化產品生產商。當DSM度過100歲生日的時候,開始向特種化工公司戰略轉型,賣掉了許多傳統業務,其中最大的石化業務賣給了SABIC?!拔覀兊腄SM”這個名字,也從2002年起被切梅洛特所替代。
從上世紀70年代起,DSM開始關注周圍水環境;80年代初,從以關注員工安全為主,到同時注重改善水、土壤、周邊環境以及廢渣治理;80年代末,危險化學品運輸也列為治理重點。
上世紀90年代以后,荷蘭政府制定的相關環保法規越來越多,各部門天天來查水、查氣、查人員,企業應接不暇,環保成本也大大增加。此時DSM開始考慮與政府加強溝通,建議制定切實可行的長期環保目標,實現與自然和諧相處。
今天的切梅洛特化工區正在努力實現這一目標。記者看到,廢棄的廠房拆卸后,建筑材料被粉碎作為筑路材料;廢舊原料包裝桶集中碼放,由各工廠花錢處理。
恢復生態巧奪天工
記者在這里有一個驚奇的發現:一半面積處于海平面以下的荷蘭幾乎看不見山,然而800公頃的園區內,竟出現一座綠草如茵、線條優美的巨大山丘,遠遠望去一幅深綠色的藝術圖案順著山勢而鋪展。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座起伏的山丘是用當年廠區廢渣人造而成,綠色植被下的廢渣已經過處理,不會污染土壤。而我所看到的深色立體圖案,是請荷蘭一位著名藝術家專門設計,深顏色全部是種的樹木,成為園區的標志性風景。
記者在園區里看到,天然氣管道從園區北部架入,石油由地下管線從鹿特丹港引入,這里有完善的原料供應和公用工程設施及得天獨厚的內河、海運、航空、鐵路、公路運輸設施。園區內有兩套大型裂解裝置,以及合成氨廠、己內酰胺廠、Stanyl原料廠等,化學品產量550萬噸,成為荷蘭大型一體化化工基地。
告別切梅洛特的時候,記者心中涌出感慨:在這里,人們領略到一種現代與過去、工業與藝術、自然與人類之間和諧的新的活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