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新華社在刊發的“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主要任務”中,首次提到氫能/儲能產業發展戰略規劃,是今年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主要任務之一。
6月1日,《科創板日報》記者獨家獲悉,氫燃料儲能產業規劃,最近已完成規劃內容編制工作,很可能即將上報國務院,預期將于2020年內發布。
這份規劃涉及了制氫、儲氫、加氫和氫燃料電池車四個環節,加氫站和氫燃料車在2025-2035年期間,有程度不同的規劃建設或生產數量。
國君證券高端裝備分析師黃琨和李煜此前發布氫能產業鏈梳理紀要認為,加氫站短期看車載式高壓氣態氫,加氫站的技術涉及到壓縮機、儲氫、加氫機等技術的配合,而氫氧燃料電池車在國內短期也主要是商用車。
據《科創板日報》記者了解,即將上報的這份規劃,也只涉及商用氫氧燃料電池車。
據黃琨和李煜分析,氫能加氫環節成本約5元/kg,加上合理的利潤空間和稅,終端用氫價格約為40元/kg。“考慮政府補貼,用氫價格到40元/kg,基本上能和商用車燃油運營成本相當。”
“氫燃料電池短期內在乘用車領域,不具有成本優勢。因為鋰電池和油車技術發展很快,氫燃料電池在乘用車方面沒有競爭優勢。”一位投行人士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日本豐田和本田公司,韓國現代的氫燃料電池技術已經在乘用車和卡車上應用了,但國內技術不過關,只能在商用車端應用。”
記者了解到,即使到了2035年,和當前新能源汽車(乘用車)銷量相比,加氫站和氫燃料電池車的數量也確實不能算規模很大。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19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為120.6萬輛。
從技術結構看,氫燃料電池主要包括電池組件和燃料兩個部分,故其上游主要是氫氣供應及電池零組件。氫氣供應部分主要流程包括氫氣生產、輸送和充氣機。電池零組件部分則主要生產燃料電池組、氫氣存儲設備和配件。中游則是將上述組裝,形成一個完整的可投入使用的燃料電池系統,每種系統構成都依據其不同的應用領域而有所不同。
《科創板日報》記者從深圳一覽眾信息咨詢有限公司獲悉,氫燃料電池產業鏈的核心在于中游燃料電池系統。在燃料電池系統中,燃料電池模塊最為重要。一般燃料電池由電解質、催化劑和雙極板構成,在這三者中,催化劑的有無對燃料電池成本的影響最為巨大。
在氫能方面,上游是氫氣制備,主要技術方式有傳統能源的化石原料制氫、化工原料制氫、工業尾氣制氫、電解水制氫和新型制氫技術;中游是氫氣儲運環節,主要技術方式包括高壓氣態、低溫液態、固體材料儲氫和有機液態儲運;下游是氫氣應用,除傳統石化工業應用如合成氨、石油與煤炭深加工外,在新能源應用方面包括加氫站、燃料電池下游各種應用。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