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上海舉行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介紹《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實施計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實施計劃》)相關情況。期間介紹到上海目前已建站點9座,新增站點69座;新增站點中油氫合建站46座(29個既有加油站改建、17個規劃新建),純氫站23座。本次規劃實現了五大新城范圍內加氫站全覆蓋。專項規劃近期將出臺,我們感覺辦法+規劃能夠更好地對加氫站的建設起到保障和促進作用。
問答實錄如下:
解放日報:春節前,上海發布新一輪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政策,大家非常關心免費牌照的問題,與上一輪政策相比這一輪政策免費專用牌照發生了什么新變化?主要有什么考慮?
裘文進:去年下半年以來,針對新能源汽車技術進步和消費者需求變化,本市在科學評估基礎上,出臺新一輪《上海市鼓勵購買和使用新能源汽車實施辦法》,將市民特別關注的免費專用牌照政策延續至2023年底,體現了本市繼續鼓勵新能源汽車應用、推動綠色低碳出行的導向。
與上一輪政策相比,《實施辦法》通過差異化安排,加大了對純電動汽車的支持力度。一是對在本市已經擁有一輛燃油汽車的個人用戶,再購買插電混動汽車的,不再發放專用牌照額度;二是明確自2023年1月1日起,對消費者購買或受讓插電混動汽車的,不再發放專用牌照額度。
在《實施辦法》制定過程中,我們既考慮要為市民使用新能汽車提供便利,同時也要把握好發展趨勢,圍繞提倡綠色低碳出行這一主要目標,突出重點、聚焦政策。總體看,近年來本市新能源汽車市場存在以下趨勢。一是市民對新能源汽車接受度越來越高,尤其是去年以來,新能源汽車增長勢頭明顯加快,全年新增突破12萬輛,遠高于以往每年7萬輛的水平,今年1月份增量仍然超過2萬輛,一方面突顯了市民對綠色低碳出行的熱情,但另一方面確實也加大了全市交通排堵保暢的工作難度。
二是純電動汽車逐漸成為市民消費主流。我們發現,隨著一批續駛里程長、智能化水平高的純電動車型上市,有效激發了市民使用純電動汽車的熱情,純電動車在新能源汽車總銷量占比由2018年的29%大幅提升至去年的63%,我們判斷這一趨勢還將延續。
基于上述分析,經綜合平衡,我們適當調整了專用牌照政策,也是要將有限的道路資源聚焦更多地支持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應用。同時在政策有效期內,我們繼續落實新能源汽車專用牌照額度總量不設限額,進一步優化消費者申領審批流程,壓縮審核時限,提升市民購車的體驗度和滿意度。
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目前上海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情況如何?未來有哪些規劃?
張建明:2020年,上海汽車實現產量264.68萬輛(占全國10.5%),汽車產業產值6735.07億元,同比增長9.3%。其中新能源汽車完成產量23.86萬輛,同比增長190%,產值達到663.64億元,同比增長170%,為汽車工業穩增長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2020年上海新增推廣新能源汽車12.1萬輛(同比增長92%),累計推廣42.4萬輛(燃料電池汽車1483輛),總規模位居全國第一、全球前列。
上海堅持以新能源汽車為主攻方向,全面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布局完整。上汽、特斯拉等新能源車型加快上市,華域汽車、捷氫、重塑等企業的關鍵零部件產業化能力不斷提升。
二是新能源汽車優勢資源集聚發展。特斯拉超級工廠、大眾MEB工廠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跑出“上海速度”;新能源汽車大數據平臺、動力電池溯源管理平臺等重要公共平臺服務能力持續提升。
三是新能源汽車推廣環境不斷完善。截至2020年底,已建成充電樁超過37萬個(車樁比約1.1:1),加氫站9座,為持續擴大新能源汽車應用規模提供了有力支撐。
下一步,上海將全力搶占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高地,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產值突破3500億元,從三個方面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聚焦發展:一是聚焦純電動汽車加速發展。持續優化提升特斯拉、大眾MEB等純電動汽車產品生產布局,培育提升智己、上汽R標等自主品牌價值,帶動本市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做大做強。
二是聚焦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積極把握燃料電池汽車發展契機,全力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到2023年實現“百站、千億、萬輛”總體目標(規劃加氫站近100座并建成運行超30座,2025年建成超過70座;產出規模約1000億元;推廣整車近10000輛)。到2025年基本建立“一環”“四創”“六帶”的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創新生態(沿“外環”布局形成研發生產、車輛運營、設施配套、檢測認證等全產業鏈,大幅提升技術、產品、應用、環境等“四創”自主能力,持續擴大嘉定、青浦、金山、臨港新片區、浦東、寶山等“六帶”規模)。
三是聚焦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推動充電樁智能化、共享化發展,整合優化充電設施布局建設,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車充電便利性;同時,超前布局加氫站建設,打造相對完善的加氫網絡。道路充電樁建設與架空線入地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竣工。
東方網:隨著新能源車的數量越來越多,充電樁的數量也在成比增長,想問問建設情況如何?
江小龍:大家知道我們充電樁的建設有三個特點,一是分布范圍廣。中心城區住宅附近的道路,尤其是大量充電難的老舊小區附近,均有布設需求;二是設置密度高。按照道路充電樁車位占總體道路停車位20%的配比,每隔30米左右就需要有一個充電樁;三是需要帶電源、通網絡。
城市道路綜合桿作為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具有數量大、分布廣、設置密、帶電源、通網絡等特點,符合道路充電樁建設的幾個主要條件。因此,道路充電樁可以作為綜合桿的搭載設施之一,集約化進行建設,這樣既免去新增充電樁對人行道的占用,提升環境品質,又可以利用綜合桿預留的電源容量和通信管道,避免重復掘路,只需在掛載方式進一步規范,就可以實現道路充電樁的快速布設。
從統籌建設的角度,我們會同發改委,在各區實施架空線入地和桿箱整治的同時,同步推進道路停車場充電樁建設,確保道路充電樁建設與架空線入地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竣工。這樣可以有效的減少馬路拉鏈和占據人行道的問題。
上海電視臺:上海現在在新能源車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推進情況怎么樣?特別是在今年對于充電便利化等方面有哪些新的計劃?
劉斌:市交通委全力推進本市交通運輸行業車輛新能源化發展。充電設施方面,全市充換電設施規模發展迅速,截至2020年底,全市公用及專用充換電設施已超過10萬個,外環內以服務半徑1公里計算,覆蓋率達91.8%;外環外以服務半徑2公里計算,覆蓋率達63%。新增直流快充設施占比較2019年同期占比翻了一番。創新開展了出租車充電示范站建設,目前已有15個示范站上線運營。
此外,我們還加快推進機場、火車站充電站布局建設,虹橋機場率先建成全國首個出租汽車蓄車場充電站點。指導開發“聯聯充電Pro”專用版,選取優質直流快充場站和充電樁接入APP,確保充電車位相對可控、充電費用統一支付、費用相對優惠。目前已接入站點421個,直流充電樁3674臺,覆蓋充電車位6550個,日均充電量超20萬千瓦時。
營運車輛方面,全面提升行業車輛新能源化程度,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計更新以純電動為主的新能源公交車11919輛,占全市車輛總量的67.3%;累計更新新能源出租汽車7912輛,占更新出租汽車總數的93%。自2015年起,市交通委陸續向城市配送物流行業投放純電動新能源物流車,截至目前,投放純電動新能源物流專用額度約2.9萬輛。
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年,市交通委將大力推進公共交通領域用車全面電動化,落實新型基礎設施配套保障,加快構建綠色交通能源體系。
充電設施方面,我們將進一步完善充(換)電設施網絡,加快形成適度超前、快充為主、慢充為輔的公共充電模式;積極推廣智能慢充為主、應急快充為輔的居民充電模式。在全市打造統一查詢、統一結算的經營性快充網絡,加強公用樁、專用樁建設和使用管理要求,重點推進出租汽車蓄車場、公交車停保場站、公共停車場、P+R場地的公用充電樁建設,推進專用充電車位建設,提升充電保障能力,完成2021年上海市為民辦實事項目——“1萬個公共(含專用)充電樁和15個出租車充電示范站建設”。同時,鼓勵開展換電模式應用,在特定領域和行業開展換電試點。
營運車輛方面,計劃更新、新增公交車約1000輛,除應急營運車輛外,本市地面公交行業將于2025年基本實現新能源化。計劃更新新能源出租汽車2500輛,本市出租汽車行業將于2025年基本實現新能源化(個體工商戶除外)。此外,我們將積極推動道路運輸行業使用新能源物流車,對于不同的細分行業、不同的場景模式、不同噸位的貨車,力爭實現新能源物流車的差異化應用。
界面·財聯社:現在上海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目前上海在相關領域的發展有哪些進展?下一步有哪些相關政策推動這個領域的發展?
張建明: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是汽車、信息、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多產業融合的焦點。上海堅持以打造世界級汽車產業中心為目標,大力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重要政策相繼發布、產業鏈布局不斷完善、道路測試有序開展、示范應用穩步推進。
上海已累計開放測試道路達560公里,形成了嘉定、臨港、奉賢和金橋四地聯動發展的格局,洋山港跨東海大橋智能重卡示范運行、智能網聯汽車載人規模化示范應用相繼啟動。目前已向22家企業152輛車頒發了道路測試和示范應用資質,企業數量和牌照數量均位居全國第一。
在接下來的五年里,上海將聚焦場景開放和政策創新,從四個方面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發展:一是加大政策突破力度,創新制度規范。積極落實《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實施計劃(2021-2025年)》中的相關要求,加快修訂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和示范應用管理辦法,研究在本市特定區域內開展政策法規創新,針對企業訴求強烈的高速高架測試、無安全員測試、商業化運營等開展試點工作。
二是全面開放重點區域,創新示范場景。推動嘉定、臨港、奉賢和金橋區域進一步豐富測試和示范場景(嘉定三年實現460平方公里全域開放)。在示范應用基礎上,加快推動特定應用場景下載物、載人、物流、清掃等商業化應用率先突破,打造產業和經濟新增量。
三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創新產業新生態。加強土地、資金、人才等方面的保障,進一步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推動各相關區域結合產業基礎加大精準招商力度,培育一批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獨角獸”企業,與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深度融合,營造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新生態。
四是積極推動平臺創建,創新標準化建設。發揮行業組織和第三方機構作用,建立健全智能網聯汽車測試評價體系及測試基礎數據庫,推動汽車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虛擬仿真和測試驗證平臺建設。充分發揮地方標準作用,研究突破智能網聯汽車測試、評價、認證、運行等標準規范體系,為國家標準制定提供先行先試經驗。制定《關于支持本市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若干政策》從六方面開展支持,到2025年年底規劃建設加氫站78座。
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我們看到實施計劃明確提出,2025年我們氫燃料電池車的投入要達到1萬輛,要新建超過70座加氫站,想問一下目前有哪些政策確保這樣的一些目標的實現?另外目前的上海市的加氫站的情況如何?接下來會通過哪些規劃管理以及包括規劃布局是怎樣考慮的?
裘文進:燃料電池汽車作為新能源汽車之一,是本市具備發展先機和產業鏈優勢的領域。但從實際應用看,燃料電池汽車制造成本高、氫氣價格高、車輛應用場景少、加氫站布局少等“兩高兩少”問題仍然制約了產業快速發展。圍繞促進本市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健康發展、全力吸引并服務優質企業生根發芽、加快形成產業集聚的目標,結合本市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目標和重點工作,我們研究制定了《關于支持本市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若干政策》,將從以下六個方面開展支持。
一是支持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對符合相關標準和技術要求的車輛給予一定的補貼,有效降低車輛購置成本;
二是鼓勵本市企業積極參與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對符合條件的關鍵零部件產品應用給予支持;
三是支持燃料電池汽車在商業客運、貨物運輸領域的應用,對相關營運企業給予通行便利。
四是支持燃料電池公交運營,圍繞《實施計劃》明確的不少于50輛的應用規模,提出一攬子支持方案;
五是支持加氫站布局,對在本市依法建設并取得經營許可的加氫站給予建設補助;
六是支持降低氫氣加注價格,有效減少燃料電池汽車日常使用成本。
以上六方面政策,針對燃料電池汽車應用主要環節,著力破解“兩高兩少”瓶頸,助推產業發展。下一步,我們將根據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總體工作部署,適時啟動執行。
江小龍:中國有句老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離不開加氫站的建設,目前我們上海通過這幾年的努力,到了2020年年底,截至2020年底,本市已建成加氫站9座,其中嘉定區5座、奉賢區3座、寶山區1座。2020年度全市加氫站累計加注燃料電池汽車5.5萬車次,累計加注氫氣29.87萬公斤。為更好地推進本市燃料電池汽車加氫站的建設和管理,支持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本市正在研究制定《上海市燃料電池汽車加氫站建設運營管理辦法》和《上海市車用加氫站布局專項規劃》。
《管理辦法》涵蓋了加氫站定義、適用范圍、部門職責、規劃建設、經營許可、安全管理和政府監管等方面的內容。管理思路主要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將本市燃料電池汽車加氫站作為燃氣設施管理,發放相應的燃氣許可;二是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鼓勵利用現有土地建設加氫站,降低站點建設成本;三是強化加氫站企業安全主體責任;四是計劃建立全市統一的加氫站運營監管平臺,依托智能信息化手段加強監管。
我們想考慮通過數字化轉型,用信息化、數字化的手段加強對加氫站的管理,因為加氫站也是新生事物,所以這個辦法馬上會出臺,現在在走流程。
第二個給大家介紹下我們的專項布局規劃,《專項規劃》確定了以“重點區域覆蓋、中間走廊串聯”為布局的基本原則,梳理出了青浦物流園區、嘉定氫能港、臨港新片區、上海化工區、寶鋼產業區、松江經開區、金橋工業區、國際旅游度假區等8個重點區域并涵蓋浦東、虹橋機場、外高橋碼頭等3個重要場所。至2025年,全市共規劃加氫站78座。
其中,已建站點9座,新增站點69座;新增站點中油氫合建站46座(29個既有加油站改建、17個規劃新建),純氫站23座。本次規劃實現了五大新城范圍內加氫站全覆蓋。專項規劃近期將出臺,我們感覺辦法+規劃能夠更好地對加氫站的建設起到保障和促進作用。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