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的要求下,我國氫能產業發展的財稅支持政策、技術標準等政策框架得到進一步完善,企業和投資機構布局氫能領域的積極性持續提升。一級市場也在加速投資氫能,根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包括中金資本、同創偉業、IDG資本、元禾控股等大型機構都已經在氫能產業鏈的上中下游進行了相關布局,但仍有機構處于項目跟蹤階段,擬隨時出手。
氫能投資受關注
2022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以實現“雙碳”目標為總體方向,明確了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方也開始陸續出臺相應政策支持氫能產業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13個省/市級“雙碳”政策文件出爐,均涉及氫能。
氫能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氫能作為高效低碳的能源載體,綠色清潔的工業原料,在交通、工業、建筑、電力等多領域擁有豐富的落地場景,未來有望獲得快速發展。
在政策出臺的同時,除了國電投、國家能源集團、中國船舶、京能電力等多家央企、國企和上市公司加速布局氫能產業,一級市場的投資人也早已經涌入該賽道,準備重金投入多個氫能項目。
畢馬威研究顯示,今年上半年,氫能行業股權融資延續去年以來的火熱,共發生融資事件21筆,融資金額15.9億元,融資數量和金額分別比去年同期增加50%和137%。而具體到一級市場,國內氫能產業投資呈現投資輪次較早、投資區域較集中、熱門賽道全產業鏈分布等特點。
從氫能產業鏈來看,主要包括上游制氫,中游氫儲運、加氫站,和下游多元化的應用場景。
從融資企業所在產業鏈看,上半年氫能企業融資主要集中在產業鏈中游,燃料電池的研發是投資熱點,燃料電池的電堆、系統等高精尖技術備受資本青睞。
有華東地區的投資機構透露,目前產業鏈上最活躍的投資賽道仍以最靠近應用端的燃料電池為主,大家的聚焦點都在這里。根據清科研究統計,除了已經上市的億華通,包括愛德曼、神力科技、德燃動力等企業背后都有創投機構的身影。
此外,產業鏈上游制氫、儲氫和加氫環節的投資也比去年增加4筆,氫能行業融資從扎堆燃料電池向上游產業延伸,投資者更加注重布局氫能全產業鏈。
還有長期關注氫能的山東某機構的投資人表示,上市公司的參與積極性也很高,比如在氫能資源豐富的山東,官方公布目前全省氫能項目總投資超過600億元。濰柴動力聯合中國重汽發布了全國首臺商業化氫內燃機重卡,如今已全面完成氫燃料電池核心技術布局,并在氫能園區、港口、高速上布下“先手棋”。
“山東的氫能產業集聚效應也在凸顯,我們長期跟蹤了2個項目,都是上游產業鏈的技術主導的,準備近期在內部過會,明年初完成最終的交割。”上述投資人告訴記者:“我們內部在幾年前就關注到氫能這個賽道,去年開始又熱了起來,本地的項目還比較搶手,這兩個公司的技術都可以和我們的其他被投項目產生很好的結合,長期觀察之后決定出手。”
普華永道中國能源、基礎設施及礦業并購交易主管合伙人翟黎明稱,即使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2年上半年我國氫能并購交易金額及筆數較同期仍有所上漲。
氫能未來潛能尚待挖掘
在政策支持、企業積極參與、投資擴大等有利因素促進下,展望未來,氫能產業的發展潛能巨大。目前,已有部分VC/PE機構開始在氫能相關領域進行投資布局,但整個市場還處在發現價值和識別風險的初期階段,不僅投資者仍在觀望,潛在創業者和優質項目也尚未被全部挖掘。
普華永道研究認為,未來將呈現以下發展趨勢:首先,氫能有望在交通運輸領域率先實現商業化;其次,綠色制氫、氫燃料電池關鍵材料、加氫站設備國產化將成為氫能行業熱門賽道;第三,氫能區域產業布局快速形成。
有機構也表示,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大規模推廣是關鍵驅動力。長期來看,工業領域有望是氫能應用的第一大領域,需求在政策支持和技術進步下不斷釋放。隨著下游應用場景不斷呈現以及龍頭企業入局產生的強有力的帶動作用,資本市場未來對氫能關注度將持續升溫,綠色制氫、氫燃料電池關鍵材料、加氫站設備國產化等賽道仍將成為重點。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