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寫于2002年)
當人們駐足于新世紀的門檻、回眸中國石油工業的百年歷程,不難發現:中國石油工業的歷史巨變,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才開始起步的。從解放前年產原油9萬噸的玉門油礦,到今天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上的大慶油田,我國石油工業經過艱苦卓絕的創業歷程,實現了從“貧油大國”向“產油大國”的歷史跨越。
從1904年到1945年間,舊中國累計生產原油只有278.5萬噸,平均年產原油6.7 萬噸,而此間共進口“洋油”2800萬噸,“貧油”和“洋油”的帽子,使我國民族石油工業了無生氣。
新中國的成立翻開了我國石油工業發展嶄新的一頁。1955年10月31日,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了克拉瑪依油田,我國石油工業初現曙光。1959年9月26日, 地處黑龍江松嫩平原腹地的松基三井噴出工業油流,一個源于石油、取之國慶的名字--“大慶油田”誕生了,中國石油工業從此走進了歷史的新紀元。
面對舊中國一“貧”二“洋”的石油工業家底,面對西方專家“一旦戰爭爆發,中國的石油連一個星期也維持不了”的斷言,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新中國石油工人,發揚“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創業精神,在一片荒原上,開始了一場氣壯山河的石油大會戰。正是憑著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慨,我國石油工人高水平地拿下了這個世界級的大油田,將我國貧油落后的帽子甩進了太平洋。隨著大慶油田的發現,我國東北、華北地區的石油勘探也取得了突破。
“大慶”等油田的開發建設,在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源源不斷地輸入“工業血液”的同時,也使我國石油工業實現了質的飛躍。1963年11月8日, 周恩來總理在第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國原油已基本實現自給。
為了確保大慶油田實現高水平開發,大慶創業者立足于生產和技術發展需要進行科技攻關,積極探索總結油田開發的客觀規律。早在會戰初期,他們就提出“拿下油田在于快,認識油田在于細”的科學指導思想,大膽采用“早期內部注水,保持油層壓力”的開采方式,其中分層定量控制注水工藝,在國外油田尚無先例,當時已超過了美國和蘇聯,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同時,他們堅持在提高產量和采收率上下功夫,通過實施一系列高產穩產措施,使原油產量穩步提高。1975年,大慶油田原油產量突破了5000萬噸,躋身于世界特大型油田的行列。.
就在大慶油田向原油高產穩產5000萬噸以上進軍的號角聲中,1967年6月14日,我國第一口海上工業油流井--海1井出油, 標志著我國石油工業開始從陸地走向海洋。而隨著遼河油田、中原油田、華北油田等油田相繼開發建設,我國石油產量出現了大幅度的提高,1978年,全國原油年總產量突破1億噸, 從此進入世界產油大國行列。
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能源,石油生產企業進入開采后期,產量自然遞減是其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大慶油田始終堅持“科技興油”的開發方針,在實現自噴、機械開采、聚合物驅油等三種開采方式的“技術接力”的同時,他們針對油田開發進入高含水后期產量下降、成本上升的實際,通過實施“穩油控水”系列工程,保證了油田高產穩產目標的實現,迄今已實現持續高產穩產24年,創造了世界同類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而世界上同類油田的高產穩產期,最長的僅為12年。
大慶油田實現持續高產穩產的驕人業績,有力地保證了中國石油工業“穩定東部,開發西部”戰略目標的實施。從1989年開始,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的相繼開發,以及鄂爾多斯盆地中部我國最大天然氣田的發現,標志著我國石油工業成功實現了戰略轉移。
大慶,這個舉世矚目的“功勛城”,猶如一座記錄輝煌的里程碑,高聳于中國石油工業百年巨變的歷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