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全球最大的材料供給端,坐擁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端,再加上政策和資本的助推,中國的鋰電產業發展狂飆突進。
作為最早研發和生產鋰離子電池的國家,日本在過去的二十年中長期處于鋰電行業的領跑位置,近幾年來,隨著中國和韓國的快速崛起,日本在行業中的位置開始不斷受到挑戰,曾經的鋰電霸主地位已開始搖搖欲墜。
“針對未來中日韓鋰電行業發展的格局,中國肯定是一個強大隱形的對手。” 日本矢野經濟研究所總經理Sachiya Inagaki認為,得益于龐大的市場規模和政府層面的支持,中國將會引領動力鋰電市場的整體發展趨勢。
Sachiya觀察中日鋰電行業多年,對于兩個國家和企業在產業發展的思路和戰略選擇上有深入的對比分析。在他看來,產業集中度、材料和電池的技術開發與應用是日本在鋰電產業的最大優勢,而中國的優勢則體現在規模、市場、資本等方面。
與此同時,日本和中國也有較為明顯的短板。在市場的開拓上,日本企業的布局普遍偏保守,規模不大,考慮到技術泄密等因素,核心技術環節都沒有放到中國,與此同時,在中國布局的日本企業本地化不夠,與國內企業及產業鏈缺乏交流,導致他們的產品定位和價格一般都比較高,只能滿足部分高端需求,而在中低端市場并不受青睞。
而中國鋰電池產業面臨的問題是集中度明顯偏低,且缺乏技術積累和創新,有規模的企業就有幾十家,大大小小林林總總上百家鋰電池企業,導致資源嚴重分散,市場無序競爭。這使得中國鋰電產業始終大而不強,無法優化資源配置,無法形成規范有序的市場格局,無法在與外部強敵競爭時形成合力,容易被對手各個擊破。
12月7-9日, 2016高工鋰電暨電動車年會將在深圳舉行。在海外專場,高工鋰電再次攜手日本矢野經濟研究所,邀請來自海外的研究機構及企業就鋰電池四大材料、設備、電池、電動車的研究現狀及發展進行探討。
在海外專場開幕式上,日本矢野經濟研究所總經理Sachiya Inagaki將作開幕致辭,和與會嘉賓分享國際最新鋰電產業研究成果。
在年會開始前,針對中日鋰電產業發展的差異,以及雙方存在的優勢和不足,Sachiya Inagaki與高工鋰電進行了深度對話。
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崛起,三星SDI、LG化學、松下等巨頭紛紛瞄準中國動力電池市場,加快在中國投資建廠的產業布局,如何看待日本和韓國在中國市場的競爭?
Sachiya Inagaki:事實上,真正想到中國市場布局的日本企業還是很少的,其中的原因是中國市場規模太大,真正有能力投資的企業并不多。
而從進入中國市場的日本企業來看,他們并不是追求規模效應,去大規模投資擴產,而是走集約化的技術路線,把產品做精做強,然后以技術基點來切入中國市場,這個是日本企業的發展思路,也是區別與韓國企業的一個不同點。
此外,日本企業如果要進入中國,可能不會是單單依靠自身,一般是會考慮與中國企業合作的方式來開拓市場。
高工鋰電網:自2000年以來,先后已有包括戶田化學(已撤資)、森田化工、清美(已撤資)、三菱化學、日立化成等日本企業在中國以獨資或者合資的形式設廠,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日本企業的進展并不樂觀,無論是產能規模還是產品定位都面臨一定的現實瓶頸,因此多年來在中國的市場份額都比較小。
與韓國相比,日本在中國市場的布局普遍偏保守,規模不大,考慮到技術泄密等因素,核心技術環節都沒有放到中國,與此同時,在中國布局的日本企業本地化不夠,與國內企業及產業鏈缺乏交流,導致他們的產品定位和價格一般都比較高,只能滿足部分高端需求,而在中低端市場并不受青睞。
這些策略直接導致了日本在中國市場上比韓國企業落后一步,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進一步擴大,這種差距還將會越來越明顯。
矢野經濟研究所對于中國和日本的鋰電行業都有長期的研究,您如何看待中國與日本企業的在市場、投資、技術等方面的差別?
Sachiya Inagaki:第一,日本和中國市場大環境不一樣,宏觀數據會不一樣。中國的市場要遠大與日本的市場。
第二,兩國對于鋰電行業的投資戰略也不一樣,在中國很容易找到資本進行投資,而在日本,找資本投資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即便融到了資,如何使用也會有非常嚴格的管理和控制。
第三,對于前景的判斷也是不一樣的,對于日本來說,中國有一塊大蛋糕,到底怎么吃會面臨無力下手,也不知道如何下手,因此無論是在投資還是在布局上都會很保守,但對于中國企業則很少猶豫,他們的判斷是在行動中做出決定的,效率會很高。
第四,日本企業在投資中注重技術研發,材料的開發和應用,電池的技術開發和應用。這點是日本企業比較專注的。而中國企業則更側重于規模,在技術研發上的積累不夠。
高工鋰電網:與日本相比,中國鋰電池產業面臨的問題是集中度明顯偏低,有規模的企業就有幾十家,大大小小林林總總上百家鋰電池企業,導致資源嚴重分散,市場無序競爭。這使得中國鋰電產業始終大而不強,無法優化資源配置,無法形成規范有序的市場格局,無法在與外部強敵競爭時形成合力,容易被對手各個擊破。
從政策層面,政府應該破除地方保護主義,通過政策和法規形成較高的準入門檻,優勝劣汰,不斷提高行業集中度。國內的鋰電池企業,應該理順內部利益分配機制和管理制度,避免技術團隊出走,不斷耗散企業有限的資源。
在鋰電行業的國際版圖中,呈現出了中日韓三足鼎立的局面,如何看待未來鋰電行業中日韓三國的市場格局?
Sachiya Inagaki:針對未來中日韓鋰電行業發展的格局,中國肯定是一個強大隱形的對手,這主要基于兩點,一是中國市場的規模,另一個是基于中國政策對于新能源行業的大力支持。因此,我認為中國會引領市場整體發展的趨勢。
除過中國市場之外,日韓會成為主導全球市場的兩大國家,未來三到五年,中日韓三個國家的競爭會不斷深入,隨著行業發展的推進,競爭也會逐步激烈,最后會彼此深度融合發展,不分彼此。
高工鋰電網:目前,國內鋰電池供應商能夠進入整車廠供應鏈的只有少數幾家。隨著國際電池巨頭在中國大規模量產,國內企業必然會受到沖擊。未來,國內企業更重要的是在研發技術的投入上下功夫,提升自身的品質和品牌認知度才是硬道理。
一方面背靠全球最大的材料供給端,另一方面則坐擁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端。未來幾年,國產鋰電產業需要不斷合縱連橫,依靠相互之間的技術、市場、資本的深入合作,同時,要在供應鏈深度協作、生產制造優化升級等環節做出改變,才有機會真正實現與日韓企業抗衡。
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