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中國氫能聯盟發布了《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白皮書分析,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氫能自主技術研發、裝備制造、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近年來,我國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化逐步呈現能源與制造大型骨干企業加速布局、基礎設施薄弱,有待集中突破、區域產業集聚效應顯著3個顯著特點。在基礎設施方面,產業鏈企業主要分布在燃料電池零部件及應用環節,氫能儲運及加氫基礎設施發展薄弱,成為“卡脖子”環節。
白皮書介紹稱,目前,電解水制氫技術主要有堿性水電解槽(AE)、質子交換膜水電解槽(PEM)和固體氧化物水電解槽(SOE)。
氫能產業白皮書:2030年電解水制氫將成供氫主體
其中,堿性電解槽技術最為成熟,生產成本較低,國內單臺最大產氣量為1000立方米/小時;質子交換膜水電解槽流程簡單,能效較高,國內單臺最大產氣量為50立方米/小時,但因使用貴金屬電催化劑等材料,成本偏高;固體氧化物水電解槽采用水蒸氣電解,高溫環境下工作,能效最高,但尚處于實驗室研發階段。
白皮書認為,目前,國內氫能產業尚處于市場導入階段,除部分氣體公司外,市場化供氫渠道有限。結合不同技術路線制氫的產能、經濟性以及碳排放情況,不同地區須依據其資源稟賦進行選擇。
白皮書預計,2030年左右氫能市場發展中期,氫氣年均需求約3500萬噸,煤制氫配合CCS技術,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將成為有效供氫主體,積極推動生物制氫和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氫等技術示范,氫氣實現長距離大規模輸運。
長遠期階段白皮書預計,2050年左右氫能市場發展遠期,氫氣年均需求約6000萬噸,中國能源結構從傳統化石能源為主轉向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多元格局,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將成為有效供氫主體,煤制氫配合CCS技術、生物制氫和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氫等技術成為有效補充,整體氫能供給充裕,并可實現千萬噸級綠色氫氣出口。
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