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在從政策驅動向市場主導轉變,動力電池產業的市場化競爭日趨激烈,產業整合向深層次推進,相關企業都將面臨一次更為嚴峻的考驗和挑戰。
我國動力電池產業近些年來雖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例如動力電池還面臨許多需要突破的技術瓶頸,包括如何提高安全性和續駛里程?如何做到長壽命、低成本,以及電池回收利用等。此外,還有電池總體產能過剩、優質產能不足,相關企業資金鏈緊張,新一輪洗牌正在加速等。
眾所周知,材料科學的進步往往能夠給相關產業帶來大踏步的前進,應該根據市場對電池性能的需求來設計、研發相應的新材料。比如要發展高比容、低成本的電池正極材料,就需要從電池反應機理和基礎材料入手,進行研究和突破;發展高安全性的電解質材料,就需要我們從非有機體系和固態化兩個方向進行開發;為滿足新能源汽車在高寒高海拔地區使用,就需要從電池材料入手,提高電池的溫度適應性與可靠性。
在廢舊電池回收和再生過程中,如何避免對環境的再次污染?電池梯次利用的前提和條件是什么?這些事關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更好推廣應用的難題,往往以關鍵材料為突破口。
大家可以感受到北京這兩天正遭受寒流的襲擊。當大自然即將進入嚴冬的時候,動力電池產業是否也會又一次進入嚴冬呢?
我們欣喜地看到,許多企業在資金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依然有勇氣拿出可觀的經費投入到基礎研究、科研創新和產業升級中,這也是動力電池產業能夠堅持不懈向前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可以預料:動力電池的材料、技術、結構設計、工藝和體系及其相關理論正孕育著一場重大的變革;隨之而來的,將是動力電池綜合性能包括性價比的大幅度提升和市場的更大需求。
(作者系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本報見習記者趙利利據其在2018第三屆動力電池應用國際峰會上的發言整理)
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