鈉離子電池在儲能和物流領域的應用加快落地,對電池的產量也將帶來新的需求。目前,國內鈉離子電池生產能力如何?未來市場空間有多大?
在安徽阜陽,全球首條鈉離子電芯吉瓦時生產線已經投運,生產流程與鋰離子電池相似,包括制漿、涂布、裝配等多道工序。
據業內機構統計,當前鈉離子電池儲能成本還明顯高于鋰離子電池儲能,儲能鋰離子電芯的均價在每瓦時0.32元,而鈉離子電芯約為每瓦時0.5元以上。未來隨著鈉離子電池應用場景和產能的擴大,差距有望縮小。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副秘書長唐亮:鈉離子電池的規模越來越大,它的價格成本可能會往下走。我們認為未來鈉離子電池在成本上可以和鋰離子電池形成一定的競爭優勢。
在供給端,我國已建成和在建的鈉離子電池產線規模估計10GWh左右,處在一個快速上升期。從市場來看,預計到2030年,如果按電動重卡領域鈉離子電池滲透率10%測算,產值約為200億元。
北京中科海鈉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樹軍:電動重卡現有的磷酸鐵鋰電池,應該還有提升的空間。而鈉離子電池在磷酸鐵鋰電池之外給了電動重卡場景一個新的選項,把鈉離子動力電池產業規模拉起來,讓鈉離子電池的成本迅速降低。
記者了解到,鋰離子電池與鈉離子電池在資源儲量上差異顯著。鋰資源地殼含量僅為0.006%,當前碳酸鋰價格為8萬元每噸,最高時曾接近60萬元每噸,波動較大。而鈉資源儲量豐富,達到地殼含量的2.3%,廣泛分布于海水和巖鹽礦,碳酸鈉價格僅為3000元每噸。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清潔能源實驗室主任胡勇勝:鈉離子電池一旦規模化量產,其實對我國鋰電產業的發展也起到平衡器的作用。它能找到一個價格可比性,鋰電價格就不會像以前劇烈波動了。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展示國家石油化工產業形象,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