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類人,他們不是聲名顯赫的成功人士,他們沒有跌宕的人生故事,他們和我們一樣只是庸常人世的普通一員,像粒微塵般渺小。每天,面對的是繁瑣的工作任務和生活的柴米油鹽,但在內心世界里,他們有著超出常人的激情和熱忱,即若一粒微塵,也在反射太陽的光輝;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也能飛揚激情,使生命旅程從此與眾不同。比如,劉小文——
?
背景驟暗,音樂漸起。
聚光燈下,一身“五四”青年裝束的劉小文白衣紅巾,緩緩地走向舞臺中央。稍作調整,他丹田氣運胸腔,渾厚的男中音便在劇場回蕩:“用茫茫的夜色作墨,用瘡痍的土地作紙,在鴉片戰爭的硝煙之后,是誰?寫下的兩個字——中國”。
霎時,全場寂靜,《青春中國》激昂的詩句,伴著抑揚頓挫的節奏和他的深情演繹,如海浪般地撞擊著觀眾的心。
“不錯,很有感覺!”評委的眼里滿是欣賞的神情。
“一個充滿才氣、富有激情的人。”臺下有人在嘖嘖私語。而臺上的劉小文什么也沒聽見,他眼前的一切都已模糊,只感覺自己整個人都隨著那激情的噴涌而燃燒。
其實,在生命的大部分時間里,劉小文就是生活在這種狀態里。無論工作、生活,他熱情似火,純真如始。如果你是塊冰,他就是那團化冰的火。如果你滿心滄桑,只要和他在一起,你會覺得那滄桑是如此的蒼白和矯情。
烏黑的濃發,洋溢著朝氣的笑臉,一雙不大而明亮的眼睛在鏡片后閃爍著睿智的光芒,這位已過知天命之年的男人身上沒有絲毫暮氣。歲月在劉小文身上似乎沒留下多少痕跡,在言談舉止中,就像鄰家的一個大男孩,很容易就把熱度傳遞給身邊的人。如果用一句話勾勒生活中的劉小文,“才氣、熱忱、激情”六個字足夠。他給人的印象一如他朗誦的那首《青春中國》中的詩句:“那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詩篇,那是一片開滿鮮花的風景”。
一
認識劉小文的人,會不由自主地拿自己和他比較,尤其是自心底油然外溢的朝氣和激情,但結果往往是自愧不如的一聲嘆息。說不清楚是家庭的遺傳還是幼年的環境影響,劉小文的激情是鐫刻在骨子里的。從朝鮮戰場回來的父親,遺傳給了劉小文樂觀豁達、熱情善良的良好基因。作為九江市最早的電影放映人之一,他不僅給了劉小文“才能立世、追求完美”的教誨,也給了劉小文比別人更多展開夢幻的翅膀,在電影藝術的世界里遨游的機會。在“紅旗電影院”的放映廳里,幼年劉小文無數次沉浸在光與影構成的夢幻世界里,忽喜忽悲,如癡如醉;在文化局工作的母親每周為他借回來一捆書的習慣,又給少年劉小文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積淀了豐厚的文學底蘊。由此,成年后的劉小文內心深處充滿著對人生的美好理解。看他的文章,洋溢的才情外,始終張揚的是對生活的愛戀和贊美的濃郁情感。
1975年,18歲的劉小文跨入九江石化的大門。青春的激情和創業的熱土一旦碰撞,飛揚的必定是激昂的詩篇。1976年6月,九江煉油廠舉行盛大的開工典禮,遠在南京培訓的劉小文按捺不住澎湃的心潮,在簡陋的宿舍里,揮就了一首長詩寄給了《人民文學》出版社。雖然文學青年的作家夢想并未實現,但對人生充滿夢想和向往的那股激情已經融進了他的血脈。
從18歲到54歲,無數次,他會傻傻地站在廠門口,只為感受那上班時人流滾滾的壯觀場面而給自己帶來的感動,聆聽那塔罐轟鳴而在心中陡升的自豪。九江石化慶祝投產三十周年的廠慶系列活動,劉小文全部搬上了九江的網站,并特地注明這是“我們的廠”。一篇“那一年,我十八歲”的文章,寫得情思動人。
劉小文戲稱自己一直與“名人”為伍,卻始終成不了“名人”。在儀表車間工作的8年,他曾經和李和平、柴燕等文學青年一起做過作家夢,用文字抒發自己的情感,為感動而記載生活和工作的點滴。他并不計較寫得好不好,只用文字去記載生活,留下心中最美好的情感,用自己的激情,點燃內心的嘹亮。
“不放棄對生活的熱忱,用自己的心去感悟生活的美好芳香,就是對自己最大的獎賞”。
二
“我是個追求完美的人,每件事都想盡力把它做得更完美一些”。
進入九江石化后,劉小文從儀表修理工,到運銷科、聯營公司的調度、業務員,再到三鑫公司的綜合管理干部,雖然一直在“非主流”的單位工作,但劉小文始終兢兢業業,家里一摞摞的優秀稱號的證書證明了他的業績。30多年來,與他同批進廠的人,很多都走上了領導崗位,但劉小文并未羨慕嫉妒恨,他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軌跡,把工作盡心盡力做好后,他的業余時間,除了讀書,大多花在各種愛好上,豐富多彩的業余生活,讓他忙且快樂著。
劉小文興趣多樣,愛好廣泛,而且追求完美的性格,使他喜歡把各種愛好發揮到自己的極致。寫作、登山、攝影、畫畫,業余婚慶主持,每件事情他都干得有滋有味,那份享受的愉悅有時真的讓人嫉妒。劉小文說,人生如品茶,品的是那份清冽和甘美。多彩的世界,每天值得讓自己開心的事太多了。
在九江石化,劉小文或許算不上是一個“名人”,認識的人只知道他是三鑫公司的一個普通員工;但在九江市,尤其是廬山戶外的驢友圈子里,才情四溢、為人熱忱的劉小文絕對是個振臂一呼的領軍人物。
2008年,他迷上了登山后,與同屬九江石化員工的“潯陽布衣”、“山峰呼嘯”并稱為“三劍客”,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流連忘返,足跡遍布廬山各個山嶺。每次登山回來,他都會把人間的友情、世間的美景變成優美的文字和精美的圖片,發在廬山戶外網上,與大家分享那份感悟到的人世間最美好的真情。經年累月地讀書和戶外活動,他已算得上是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博學之人,他發在網上和自己QQ空間里的文章文筆優美、圖片視頻生動精彩,點擊率頗高,常會被一些電視臺、報刊截取去換名刊載,但他并不介意。
憑著勤奮熱情和生動的文筆,劉小文得到眾多網友擁躉。在高手林立、人才濟濟的九江戶外網站,他從“新手上路”級別,一路走到這個有著7大板塊、32個子板塊網站的超級版主的位置,經常幫助論壇上的朋友做點事,組織網友們去扶貧幫困,盡自己一份力量去做些社會公益事業。幾年來,他盡情領略大自然美景,享受生活的饋贈時,多次組織廬山戶外的驢友,開展了清潔廬山的活動;號召大家為湖口流泗希望小學捐款捐物;幫助家里遭受困難的驢友。累計金額達幾萬元。
2010年底,劉小文無意間聽人說某省音樂學院的一個90后高材生大老遠地跑到九江某道觀出家,而且矮小粗鄙的道長似有以此為賣點,招搖撞騙之嫌。那還是個孩子啊,放著大學不讀,千里迢迢地來九江出家,顯然不合常理。熱心的劉小文再也坐不住了,多次和一幫朋友前去勸導,并多方聯系了幾個心理專家輪番給那孩子做心理輔導,但囿于各種原因沒有成功,為此劉小文耿耿于懷,不是為自己的熱心遭受敗走麥城而傷感,而是深深為那孩子的命運擔憂。后來那孩子不知所往,劉小文一直深深自責沒有盡到心,這事成了他心頭一個沉甸甸的隱痛。
三
今年6月,廠里舉辦慶祝建黨90周年詩歌朗誦比賽。領導把任務交到從未登過臺表演的劉小文頭上時,他不是沒有猶豫。劉小文雖然愛好廣泛,并頗有心得和獨到的感悟,但平心而論,他覺得自己并不擅長此道,而且以50多歲的年齡站在表演的舞臺上,去和小他十歲、二十歲青年人比長短,與其他單位幾十人的隊伍爭高低,劉小文起初并不自信,生怕輕率地應承下來后,搞不好會辜負領導的期望,誤了單位的事兒。但劉小文是個認真而用心的人,當推脫不掉時,他就一門心思地投入進去。就這樣,命運又在他面前無意地打開了一扇窗。
為了熟悉稿子,每天在往返三鑫公司上下班的路上,劉小文騎在自行車上手舞足蹈地大聲地演練,惹得路人誤以為這個自說自話的人神經有毛??;為了給詩歌配上好音樂,他到處找合適的音樂,一遍一遍地調試,為此,他甚至學會了音樂剪輯。稿子基本成熟后,劉小文還專門找到當過廣播員的老同事、現任老年大學校長的吳曉芬幫自己找不足。比賽開始后,觀眾眼里一個瀟灑倜儻的“五四青年”,熱情奔涌,激情四射,得到全廠觀眾的雷鳴般的掌聲;評委們給了這個“感情真摯、聲形并茂”的大男孩一個二等獎。有一個單位的領隊忿忿地叨咕:我們五六十個人的大隊伍,居然搞不過三鑫公司一個人!
劉小文單槍匹馬過關斬將為單位抱回了一個獎牌,他的才情又一次得到印證。對此,劉小文覺得,獲獎不是目的,也不是終點,在為自己的人生打開了一個嶄新窗口的同時,他更多地感受到一份責任。他覺得通過這次比賽,顯示了九江石化有一群喜愛朗誦的人,有一個發展語言藝術的土壤,如果把這些人以某種形式組織起來,通過開展演講、朗誦活動,建立創作與鑒賞的新平臺,推進創作,促進演講、朗誦藝術走向大眾,豐富九江石化社區文化生活,提升九江石化文化品位,對弘揚九江石化人的創業精神和時代精神,擴大九江石化的對外影響和提升九江石化的整體形象,無疑是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為此,他與一批語言藝術愛好者積極奔走協調,九江石化朗誦協會已出現雛形,劉小文以其豐富的知識、熱心被眾人推舉為會長。
人生如旅行,有什么理由拒絕美麗的陽光和絕好的風景?無論工作,生活,只要抱有激情,庸常有限的生命旅程,就會充滿生生不息的夢想和向往,就會體會到快樂。劉小文就是這樣,在快樂和激情中深呼吸。(王群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