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家莊煉化分公司質量管理中心有一位從不穿白大褂的大夫,但是我們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張醫師”。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啊,他是給設備和儀器治病的大夫。設備儀器出現疑難雜癥,只要這位張醫師出馬,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他就是設備主管師張忠。
????技術革新解難題
????今年7月初,張醫師遇到了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一聯合原油采樣器漏油,必須進行緊急處理,而且有可能需要帶壓作業,危險性非常大。他接到通知后,二話沒說迅速的收拾好自己的“手術工具”,第一時間趕到了一聯合原油采樣器的現場。憑借著曾經在催化車間當過操作工,有豐富的操作經驗和多年從事設備工程師的優勢,很快就熟悉并掌握了整套裝置的流程,在短短的半小時內就掌握了采樣器病因,找到了切入點,制定出了合理的“手術方案”。在一聯合車間有關人員的積極配合下,在不影響生產的前提下,將流程改付線操作,并順利地為“病人”成功進行了換件手術。
????分析丙烯微量水的氣相色譜儀,需要一根8厘米變2厘米的特殊連接管將液化氣倒入儀器,由于該進樣管損壞,導致丙烯中水分測定不準,影響化驗操作,不能分析準確出數據。由于色譜儀的廠家不提供進樣管,張忠就親自去找尋材料,并請有關單位進行加工制作。新的進樣管的投入使用,攻克了技術難題,在保證了數據準確、生產平穩的基礎上,還大大降低了成本,直接為單位節省三萬元。
????轉變思想勤學苦鉆
????“只會修儀器的設備師不是好的設備師,能及時的發現設備隱患,消除隱患,保證職工的工作安全才是一位合格的設備師。”張忠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去做的。
????今年,隨著機構改革,質管中心由三個站合并成一個站,張忠也從環境監測站調整到了質量管理中心,原來負責一個站的設備,現在要負責三個站的設備管理工作。崗位的變化,使他的角色也有了很大改變。三個站的設備加起來就有800多臺。設備品種多、雜、亂、廣,還有很多老化程度高的的設備。面對這么多設備,從維護到維修,工作量之大,工作壓力之重是可想而知的。張忠看到這種情況,首先從思想上積極轉變自己,把“為裝置提供及時、準確的分析數據”當成自己努力的方向;其次是,抓緊時間學習三個站的分析標準,使自己逐步熟悉各種儀器設備,為維護維修奠定理論基礎;最后,深入實際,解決職工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及設備隱患。治理查找設備的隱患,徹底解決職工工作中易出現的安全事項就成了他首要抓的一項重要工作。
????張忠立刻轉變思路,轉換思想,由原來的“西醫”治療法逐步轉變到“中醫”診斷法。每日的班前會結束后,他都到各個操作崗位進行巡視一番,通過傾聽設備的“心臟”運轉聲音;通過觸摸設備“身體”的溫度;測試設備的“血壓”;聞設備散發的氣味,張工練就了一套檢查設備,查找設備隱患的“獨家中醫醫術秘訣”。
????在一日的巡查中,張忠在觸摸氫氣發生器時,感覺機體溫度偏高。氫氣發生器的溫度如果繼續升高就會發生爆炸。而氫氣發生器內的堿液就會噴射出來,勢必傷害到人。張忠感到事情不妙,立刻開始查找原因,他先認真檢查了氫氣發生器內部的各部分零件及線路,但是沒有查到原因。機體的溫度還在慢慢上升,那問題出在哪里了呢?氧氣排放不出儀器外,將氧氣憋在機體內,也會造成儀器溫度升高的。這時,張忠眼前一亮,發現蓋在排氣孔上的蓋子有問題。蓋在排氣孔的蓋子沒有透氣眼,而蓋子干燥管上的蓋子卻有透氣眼。問題找到了,是蓋子蓋錯了。這肯定是有人在更換硅膠的時候,不小心蓋錯了蓋,致使氫氣發生器內憋壓,導致溫度上升。幸虧發現及時,要不然后果不堪設想。通過這件事張忠認識到,只靠自己去檢查,去維護是不夠的,加強職工對設備的了解才是更重要的。職工不應該只停留在會使用儀器的基礎上,還要懂得儀器故障的后果,儀器的基本原理,儀器的注意事項等。于是他開始給編制各個崗位不同設備的儀器教材。內容包括簡單的原理,內部構造,常出現的問題,如何解決……他將這些教材編制成冊發放到各個崗位,供職工參考和學習。
????咬定安全除隱患
????張忠深入班組了解到在煉油站樓外無照明,夜間采樣、更換鋼瓶,停放采樣極不方便。于是他便聯系施工單位在樓西、樓北安裝三盞照明燈。解決了職工夜間工作的困難,也杜絕了撞車,碰碎采樣瓶等一系列的隱患。
????煉油分析站有一臺采樣車,一到下雨天就自動停止運轉,嚴重影響了化驗員的采樣工作。他知道后,親自冒著大雨對采樣車進行檢查,檢查發現,電機線路老化,遇水就短路,于是他就聯系廠家,和廠家一起對電機進行修理。
????細心的張忠發現倒廢油的平臺不穩定,職工上到平臺后晃晃悠悠的,很容易反倒或者是倒塌,存在的隱患是非常大的,極易造成車輛傾翻,傷及職工。他親自設計圖紙,聯系制作單位對平臺做了加固,還制作了兩邊的扶手。便于職工上下的時候有扶的東西,加強了安全防范。
????現在張忠正在積極參與800萬項目有關新化驗樓的方案修改,經常加班進行現有設備的測量、化驗室布局的測算等工作,為新化驗樓早日落成努力工作著。
????(李錦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