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志忠(右)在精心檢測上井儀器。
2月12日,隨著冀東南堡油田一號人工島南堡11-H8-平16井開鉆,中國石油第一臺模塊鉆機正式投入生產,為該井提供定向技術服務的華北石油管理局鉆井工程技術服務處,因此而呈現出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看到這些,身為鉆井工程技術服務處副總工程師的呂志忠臉上露出了笑容。
26年前,19歲的呂志忠從華北石油技校鉆井專業畢業,從此便與石油鉆井結下不解之緣。26年來,呂志忠把對石油事業矢志不渝的忠誠與熱愛轉化為腳踏實地的行動,從一名普通鉆井工人成長為國內定向井服務業頗有影響的技術專家,為華北局鉆井技術服務躋身國內市場第一方陣立下汗馬功勞。
智慧的人總能抓住機遇
——托·富勒
2004年7月,華北石油管理局鉆井工程技術服務處組建成立,呂志忠走上這個處技術中心副主任崗位。
這個處有一臺美國生產的WEL鄄NAN陀螺側斜儀,專門用于有磁干擾或磁屏蔽條件下的井眼測量,由于種種原因一直閑置著。這成了呂志忠的一塊“心病”。他認為,隨著各油田開發重點轉向薄油層和小斷塊等邊緣區塊,套管開窗井逐漸增多,陀螺側斜技術勢必大有作為。
機遇垂青有準備的頭腦。2005年5月,大港油田家11K開窗側鉆井急需陀螺測量,華北鉆井工程技術服務處承擔了這一任務。
陀螺側斜儀抗沖擊性差,對操作要求非常嚴,稍有差錯,就有可能對巖層造成破壞,甚至導致整口井報廢。為不出任何紕漏,呂志忠和同事精心制定施工方案,一絲不茍地做好施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施工時,現場氣氛格外緊張,整整5個小時,呂志忠的心始終繃得緊緊的。
然而,出乎甲方意料,整個施工程序有條不紊,一氣呵成,按預定計劃完成作業。看到陀螺測量儀上穩定的數字標識,呂志忠會心地笑了。
兩年多來,呂志忠帶領同伴,運用日益成熟的陀螺側斜技術,先后在冀東油田、山西煤層氣和蘇里格氣田完成10余口井測量任務,一度閑置的陀螺側斜設備喜獲“新生”。
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
——葉劍英
鉆井工程技術服務處組建不久,華北局冀東項目部承攬到冀東油田高80—20大斜度、大位移繞障雙靶定向井施工任務。甲方要求該井必須采用MWD無線隨鉆儀器施工。呂志忠主動與甲方及施工井隊溝通,了解工程情況,周密研究施工方案,細化技術措施。進入施工期后,他帶領4名技術人員與鉆井隊密切配合,嚴格操作。僅用10天時間就完成了任務,儀器順利穿過兩靶靶心,靶心距分別僅為8.9米和1.3米,井眼軌跡質量全優。華北鉆井工程技術服務處進軍冀東市場的第一炮由此打響。
技術中心以往儀器裝備型號繁雜,配件不能互換。呂志忠帶領技術人員潛心研究,使不同廠家儀器外結構能夠互換,大大提高了儀器使用率。他自行設計完成的貝克CVA儀器沖油裝置和測力裝置,不但提高了儀器的維修效率,還節約成本上百萬元。
人的天職在勇于探索真理
——哥白尼
走上處副總工程師兼技術中心主任崗位后,呂志忠愛跑現場的習慣一點沒有變。遇上工藝復雜、施工難度大的井,他總是親自帶隊施工。從任丘到二連1000公里路程,他曾10天內往返3次。兩年多下來,他跑的路少說有10多萬公里。
一個周末,冀東項目部傳來消息:在南堡1-4井施工中,用于提供技術服務的無線隨鉆儀器因為被礫石損壞,找不到信號。怎么辦?如果這口井干砸了,所有努力都將前功盡棄。呂志忠連夜組織車輛,帶上另外一套進口設備趕赴唐海。晚上7時10分,南堡1-4井現場技術人員像盼救星一樣把呂志忠盼來了。因為設備所帶軟件設置傳輸格式不統一,需要一遍遍組裝,反復調試,才有可能找到解碼。呂志忠連夜調試,一直干到凌晨4點多鐘,終于找到最佳傳輸格式。
挑戰難題需要魄力和勇氣,更需要智慧。在冀東油田柳北平4井完井后,呂志忠發現:由于冀東油田含礫地層研磨性較強,進口LWD儀器核心部分MPR電阻率測量部分磨損非常厲害。照此下去,幾口井下來,就必須返廠維修,重新補焊耐磨帶。否則,價值上千萬元的LWD設備隨時就會報廢。維修廠點遠在國外,不但維修周期長,耽誤生產,而且每次直接成本都在100萬元以上。為攻克這一“瓶頸”問題,呂志忠反復查閱圖紙、資料,翻來覆去研究LWD儀器結構和工作原理,親自動手設計,并在相關廠家加工MPR上部防磨接頭,最終使MPR電阻率測量部分防磨結構改造取得成功,以往只能滿足4至5口水平井施工的儀器,現在能夠保證8至10口水平井同時施工。
2007年1月施工的冀東柳北平4井和3月份施工的臺8平2井,在LWD脈沖發生故障后,呂志忠和同事通過維修支架,僅用3.5小時就完成以前3天才可能做的維修工作,不但為鉆井隊贏得時間,也節省了大筆費用。MPR短接保護技術和LWD現場維修支架技術目前已申報國家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