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王鵬)20年前,為了防止各類酸化、防砂入井液污染環境,小站被建在離家25公里外的荒灘。
20年間,往返36萬公里,配制2000余井次近20萬方處理液,青年突擊隊員變成了老黨員。

一路東行,在府前街的盡頭,林立的廠房和4s店包圍中,一條顛簸的土路把勝利油田東辛采油廠工藝所配液站引入眼簾。門前站著三位滿臉燦爛的老職工,東墻邊是綠油油的小菜地,“人來瘋”的小狗滿地撒歡,讓人不自覺地忽略了低矮的辦公室和銹跡斑斑的濾液罐。

站長董保春48歲,是站上的平均年齡,書記李京維47歲,副站長馬成強49歲。“站上沒普通職工,全是黨員,全是干部呢。”介紹完畢,董保春爽朗地笑。
別看站小,卻負責東辛采油廠所有的酸化、防砂等工藝措施處理液的配制。小站的最南側是幾百個各類酸液桶,按照規格整整齊齊的擺放著。“每天都要卸車、取樣、配制、裝車,不是說大話,全廠百十口井,每口井的井號,情況我們都一清二楚。”李京維說。

收不到閉路電視信號,上不了網,午休時間唯一的樂趣就是自給自足的做一頓午飯,吃的是小菜地里的蔬菜和養的兩只雞下的蛋。小站最西側的一排小平房是他們的廚房和飼養室。沒有操作臺也沒有像樣的爐灶,馬成強把菜板放在吃飯桌子上,一邊切菜一邊說,“這不算什么,伙食很好。最難熬是過年節,只有一個人值班,吃啥也不香。”

“快了,這個配液站馬上就要退休了。南邊不遠的地方建起了新的配液站,過幾天就要搬家了。新站區新設備,工作起來更帶勁了。”站長董保春說。

“要走了真挺舍不得。新站區不能養雞種菜了。那塊菜地,1995年我剛到這個站上的時候一捧土一捧土的種起來的。”馬成強不舍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