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劉安慶 曾雅艷)8月5日,星期日。雙臺風的靠近并沒有給小城安慶帶來多少涼爽,氣象臺預報最高溫度35度。又是一個“桑拿天”。
走進國家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重點工程——安慶石化8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建設工地,裹著黃土的熱風打在臉上,一股火辣辣的燥熱從腳底不由自主地升了上來。
“這天氣算是好的,還有點風。剛入伏的時候,鋼筋水泥遍布的工地熱得像個蒸籠。裸露的腳手架,一碰就會燙脫一層皮。”站在腳手架下的一名中國石化集團南京工程有限公司的技術員告訴記者。汗水順著她的兩頰向下流,看到記者注視的眼光,她不好意思地用手抹了抹,緊張地解釋,“站了2個小時了,師傅們正在施工,要監護,隨時給予技術指導,不敢走。這汗,止不住。有點難看……”
記者趕忙道歉,別過臉。只見不遠處催化裝置第三級旋風分離器正在進行焊接作業,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分別蹲著一位頭戴安全帽,臉上罩著焊工面罩,全身裹得嚴嚴實實的焊工師傅。突然,四面焊花默契地同時飛舞,“這是4人對稱式焊接,可以防止焊接設備變形。這種組焊方式,極大地提高了焊接進度。”女技術員向記者介紹,“在分離器內部,還站了2個人,1人對內部焊縫進行打磨清根,以確保焊接質量。另1個人專門負責監護。”
“他們一天要干多長時間?”記者問道。
“早上5點半,趁著涼快趕來;晚上一直干到天黑。焊接這活,只能晴天干,雨天不敢干,怕影響質量。為了保進度,再大的太陽,師傅們都不愿停。一天下來,1個師傅就能用掉3包焊條,大概10-15公斤。” 以1包80根焊條,每根焊條長350毫米計,每天每位師傅所用的焊條接起來可以達到84米,跟一座催化煙囪差不多高。
記者爬上焊工師傅所在的腳手架,焊接時的熱度與周圍的高溫熔在一起,如同突然到了“火焰山”。可焊工師傅卻穩穩地蹲在腳手架上,站在他的身邊半個小時,除了焊完一段后的停歇外,沒有一點多余的動作,甚至沒有擦汗。如果不是看到他后背滲出的一片片鹽霜,記者真懷疑,他是否流過汗?
“左邊一點,再左一點……”一聲聲的號令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前方氣分裝置丙烯塔的施工現場,通黃的750噸的吊車,280噸的溜尾下,幾頂白色的安全帽一閃一閃,幾名施工人員在指揮吊裝。從早上五點半開始,他們在太陽下干了5個小時沒有停歇,嗓子吼啞了,喝幾口水;站累了,就來回走幾步,誰都沒有停的意思。“下午就能吊好了,風不大,好吊。”施工人員說,“干好了心里就踏實了。這活不累,今天不算曬。”
太陽依然瘋狂地烤著大地,但在“桑拿天”里的建設工地,建設者們絲毫沒有露出一點畏懼,依然井然有序地向前追趕著進度,向著新裝置高質量中交沖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