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供暖期悄然臨近,大港油田物資供銷公司轉運庫煤場車水馬龍。
9月17日,正值當午,秋老虎肆虐橫行。煤渣吸足了陽光的熱量,隔著鞋底燙著腳底板,人不得不左右腳交替站成“稍息”的姿勢。
一輛拉煤的大卡車剛剛撥開“黑霧”離去,留下董萍駕駛著鏟車在煤場平整場地。如果場地不平不僅使車輛容易撒煤,而且可能讓整個鏟車側翻。因此,每次裝車后,鏟車司機都會抓緊時間平整場地。
轉運庫有兩名女鏟車駕駛員,董萍是其中之一。她身體單薄,與鏟車站在一起很不協調。盡管煤場已經熱得像一個大烤爐,但為了抵擋裝卸時揚起的煤灰,她不得不戴上防風鏡和厚厚的口罩保護自己??谡诌吘壍暮观E和鼻孔位置一抹俏皮的黑色,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轉運庫黨支部書記羅展煌說,供暖期一天天臨近,用煤高峰眼看就到了,等真正進入嚴寒期,轉運庫一天要裝五六十車煤,揚起的煤渣讓整個煤場能見度超不過20米。無論怎樣用棉紗密封,駕駛艙每天至少能掃出一捧黑灰,人免不了一身灰土。另一位女駕駛員張海燕,為了方便洗頭,干脆剃了“板寸”,不少外來拉煤的司機初見都認不出她是女的。
轉運庫負責的大宗物資中,燃煤、水泥、重晶石這樣容易揚起粉塵的不在少數,所以經常能看到這樣一幕:三四十歲的工人,頭發被染得灰白,臉上只有眼睛和嘴巴的位置能勉強看出肉色,像畫著臉譜一般,周而復始地穿梭在火車車皮和倉庫之間。由于地處偏遠,站上的水源全靠車輛運輸,除了飲用外沒有什么富余,工作之后洗洗涮涮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奢望。
“穩定、肯干、任勞任怨……”說到轉運庫的“鐵軍”,羅展煌不斷地重復著為數不多的幾個詞。
這里并不是想象中吊臂揮舞、集裝箱起降的現代化倉庫,而是一個坐落在蘆葦蕩里的大院,還用著二十年前的紅磚房。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每年有150萬噸各類物資從這里經轉,流向油田的各個角落。
加班對于轉運庫的職工來說很平常。只要物資到了,哪怕有一輛車來拉柴油,從油庫值班到地磅稱重再到門衛也要全部到位。機務隊于東算了一筆賬,每年機務隊接的鐵路物資在100萬噸以上,列車拉一趟煤4000噸,油罐3000噸,加上無法計重的散件,轉運庫的機車平均每天都要出入10次。由于車皮延誤要交罰款,無論白天黑夜,只要物資來了就是戰斗狀態。
日益增加的工作量,讓董萍不禁想起了龍年春節。整整7天假期,從上午7時到下午5時甚至到半夜她都與鏟車為伴。鏟車玻璃上凝結的水珠,碰上揚起的煤渣,不一會兒就形成一片黑冰。董萍不得不干一會兒就要頂著黑風,下車擦一次玻璃來確保視線清楚。鏟車沒有減震,方向盤也沒有助力,一天下來手和胳膊都會腫起來,人也像散了架一般。
董萍說,這樣的工作對轉運庫的駕駛員來說是再平常不過,對于即將到來的冬季自己也沒有什么特別的擔憂。只是有時下班很晚,走在路上看著萬家燈火,想到自己扔下孩子照顧不了,心里就會難受一陣子。(記者肖慶暉 特約記者石堅 通訊成燕)
采訪手記
“奉獻能源,創造和諧”是中國石油人的共同追求。石油事業集聚著各條戰線員工的辛勤汗水。對于物資供銷人來說,為了保證油氣生產運轉正常,他們必須確保各種物資保質保量運送、按時送達。這份責任讓他們不懼嚴寒和酷暑,用行動詮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