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劉明輝 段然)鄂爾多斯會戰如火如荼的四月。華北石油局井下作業公司調整隊伍部署,把甘陜工區施工專業由單一的固井發展到固井、試油、特種作業、配液四大不同門類。
張擁軍主動請纓,擔任華北井下甘陜項目部主任。憑借他的“家人”情懷,張擁軍由一個“黑臉”安全總監,成為甘陜會戰員工有口皆碑的“掌門人”、“當家人”、“家里人”。
他為員工營造一個“家”。剛成立的華北井下甘陜項目部,駐地一片荒涼,是近5年沒人居住的舊房。所有的門窗都是壞的,所有的房間上下水都需要改造,沒有空調,沒有暖氣,沒有網絡,甚至連員工們的吃飯、用水、用電、如廁都成問題……他聯系當地裝修分包隊伍,把房子一層層、一間間地裝修好。第一個過來工作的女大學生商靜說:“看著專門為我一個人修建的廁所、洗澡間,我當真覺得自己到家了。”
他把員工當“家人”。甘陜會戰節奏快,各方面條件無法與家里比。為了減少員工的心理落差,他主動和員工聊天,樂于當他們的“家里人”。一天夜間十點半,他和往常一樣查房,看見2名倒班回來的員工正吃著方便面。他著急地說:“光吃方便面怎么行?走,去食堂吃飯。”于是,從那天起的每個夜晚,他都要等員工回來一起吃飯,食堂門口總有他迎接的身影,鍋里總有熱騰騰的飯菜。他說:“等待員工歸來的過程,就像等待上學回來的孩子。”
他把甲方當“家人”。7月10日下午,張擁軍接到一個電話:“HH37P41井壓裂砂堵,請派特種作業隊迅速前來協助施工。”此時,天空濃黑欲雨,項目部安全員說:“暴雨怕是說下就下啊,這個時候讓上井,行嗎?”張擁軍蹙了一下眉頭,果斷地說:“會戰指揮部上產任務重,耽誤不得,先到現場勘察一下。”車剛駛出項目部,大雨傾盆而至,到了離井場三百米的地方,雨水已經把道路淹沒,應對雨季的油管橋上,淤泥沉淀,如同抹了機油一樣濕滑,車輛開上去側翻的風險很大。他一邊往前趟,一邊琢磨解決的辦法:路的一邊是農田,若是把泥水排進去,沒法跟老鄉交代;另一邊是陡峭的山坡,泥水排下去污染環境不說,還可能引發山體滑坡。 思忖片刻,他吩咐同行的三個職工:“小張,你去把我們隨車的兩把鐵鍬拿來,小高,你去試油隊那里借兩個桶,為了‘零延誤’的承諾,今天就是一桶一桶地抬,也要把這路上的泥水給我抬出去!”就這樣,他們和隨后到來的特種作業隊人員一起,把泥水一桶桶拎到幾十米外的水塘倒掉,為連續油管車順利通行提供了保障。問及為啥要這么做,他說:“那井場的壓裂液價值幾百萬元啊!要是你家的,你急不急?”
他把民工當“家人”。壓裂是甘陜會戰上產的核心技術,壓裂液無法按時送達井場,就會延誤工區整體施工進度。壓裂液配送車隊是外包隊伍,司機大部分是雇傭的農民工。一天下午三點,張擁軍巡檢時,發現給42P31井的送液車隊排成一條長龍。他著急地問其中一名司機:“為什么不走?”司機生氣地說,“多干少干工資都一樣,到現在還沒吃午飯呢。”他趕緊給司機們買來面包、火腿腸、方便面。“哎呀!不用。”農民工揮手拒絕時,他拉住他們的手說:“別客氣,都是自家人。”吃過飯,車隊就快速前行了。也是從那天開始,他把外包人員當做自己人,從車輛安全、人員培訓、農民工吃住、工資待遇……樣樣關心,力保運行的各個環節都能跟上會戰的節奏。
他把老鄉當“家人”。隴東人口密度大,鄉村密集,壓裂車送液常常往返鄉村。原井場的配液用水由當地居民負責運送,如今配液站建成后,承包商隊伍成為主力運輸隊,這無形中斷了當地百姓的“財路”,工農矛盾也應運而生。那天凌晨一點多,在索羅鄉一個老鄉家門口,40多輛拉液車,往返拉液,車輛震動讓老鄉無法入睡。老鄉一家人出來攔路,一堵就是兩個小時。張擁軍趕到后,溫和地對老鄉說:“對不起,打攪你家睡覺了,要是震動到我家,我也會像你這樣做。”聽完他的話,老鄉的火氣減小了。他繼續說“我已經為你全家定好賓館,明天吃完早飯,再把你們送回來。”老鄉讓開路,一邊帶著家人往回走,一邊說:“有你這份心意就夠了。”
張擁軍的家人理念,讓單調的野外生活變得溫馨,讓難以化解的矛盾迎刃而解,也讓他帶領的華北井下甘陜項目部取得令人稱道的業績:1403固井隊完成了紅河油田70%以上的固井任務和100%配合作業任務,施工優質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特種作業隊實施的國內首口水平井連續油管鉆掃球座技術試驗,為低效水平井的治理提供了有效手段; 105試油隊以優良率100%的成績成為全工區的標桿;紅河配液站僅用2個半月的運行,實現24小時配送壓裂液4730方,創造出日生產配送量最高和單日壓裂液配送井次最多兩項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