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多方獲悉,去年5月一度引發項目擱置爭議的“陜西榆林神華陶氏綜合煤化工項目”有了新進展,繼陶氏化學鐵定退出后,在當地政府努力促成下,該項目近期有望獲得國家核準。
但是,環保部近日亦對蘇新能源和豐有限公司40億標準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氣項目在環境影響報告書作出了不予批準的決定,意味著環保部門對于大型煤化工項目要求更為嚴格。
煤化工行業人士接受采訪時表示,雖然發展新型煤化工是煤炭清潔化利用的一個重要方向,同時有助于緩解我國煤炭產能過剩。但是煤化工自身也存在“軟肋”,屬于資金密集型行業,需要時刻警惕國際油價下跌帶來的風險,在環保問題上更是面臨各種關卡,因此對于加快發展煤化工項目持謹慎態度。
根據去年5月13日環保部發布的擬對多個建設項目環評通過審批的公示,神華與陶氏化學合作的榆林循環經濟煤炭綜合利用項目將成為世界上單體最大的煤化工項目。該項目由核心化工區和大保當煤礦兩部分組成。僅核心化工區的工程總投資就達到了1216億元,其中環保投資71.29億元。然而公示發布當日,市場便傳出該項目已決定擱置的消息,原因是陶氏化學決定退出。
風波過后,神華和陜西榆林方面均表態,將繼續推進這一項目。近日,榆林市委常委、副市長李春臨公開表示,該項目近期有望獲得國家批準。根據媒體報道,當地目前主要把精力放在了項目水資源配套的落實上,這是一個煤化工項目能否前行的關鍵因素。
不過,安迅思煤炭行業分析師鄧舜告訴記者,根據他對煤化工企業的調研,若國際油價跌到40美元左右,煤化工行業將無利可圖,還要面對激烈的同行競爭和越來越大的環保成本壓力。從成本角度來看,他覺得目前并非是投資煤化工項目的好時機。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