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兩大巨頭領銜,國內部分地區打響成品油價格戰。雖然這些年偶有成品油主動降價的新聞,但本次調價幅度較大,凸顯市場供大于求矛盾,表明煉油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性。
2015年原油進口權和使用權部分放開后,地煉顯示出極強的競爭力和沖擊力,并成為國內煉油工業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多個煉油項目陸續建成投產,2017年以來我國煉油產業已處于結構性過剩狀態。研究機構預測,2020年我國煉油產能結構性過剩將超億噸。
與此同時,地煉憑借價格優勢和經營的靈活性,已經形成與中國石化、中國石油競爭的局面。由此可見,當下的降價促銷是企業為爭奪市場份額的無奈之舉。而事實上,價格戰只是市場份額之爭,調結構、轉方式才是煉油產業擺脫產能過剩局面的真正出路。
首先,應繼續大力化解過剩產能,鼓勵高效產能,優化總煉油能力。有關部門應加強宏觀調控,做好規劃的編制和審核,適當放慢煉油產能擴張速度,調整煉油行業的準入門檻和規模要求。著力保護和促進目前國內并不過剩的先進煉油能力的建設和發展,有序推進大型先進煉化一體化項目的建設。更重要的是要打破部門保護、地方保護主義,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化解產能過剩,升級油品質量,減少污染排放。
其次,加快煉油企業從“燃料型”向“化工型”轉型步伐,延伸產業鏈。目前國內高端石化材料的自給率遠不能達到要求,煉油企業應盡可能提高基礎化工原料產品比例,為下游產業提供更加優質的原料保障,從而帶動整個行業的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更要以大量的資金投入,進行產品的創新性研究,進一步提高高端石化產品的國產化率。
再次,配合“一帶一路”倡議,加快“走出去”步伐。“一帶一路”沿線有我國石油企業海外投資的多個合作區,累計投資額占海外投資總額接近一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煉油工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成品油自給程度不盡相同,正是我國煉油行業加快“走出去”的良好機遇,也有利于化解國內過剩產能,提升煉油行業生產經營效率。并可在互利共贏基礎上,打造煉油業的“國家名片”。
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進一步提高,我國煉油工業仍有較大發展空間,當前的關鍵是切實有效化解過剩產能,促進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這才能實現成品油供需的科學平衡。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