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據媒體報道,內蒙古一家煤化工產業園一下子聚集了5個大型現代煤化工項目:一個40億立方米煤制氣項目、一個200萬噸煤制油項目、一個80萬噸煤制烯烴項目、一個60萬噸烯烴項目、一個24萬噸乙二醇項目。另外還有4個煤電鋁產業項目。而按照當地規劃,到“十三五”末,煤化工產能將由482萬噸增加到1000萬噸以上,煤炭就地轉化量由1800萬噸增加到8000萬噸以上。
一個園區上馬這么多煤化工項目,當地是否做好了“三廢”處理規劃?煤化工園區聚集的企業都是現代煤化工企業,煤化工企業有別于傳統化工企業的一大特點,是“三廢”的產生量更大。例如一家40億m3的煤制氣企業年可產生廢渣260萬噸,粗略估算,這家園區5個煤化工項目如果全部投產,每年產生的廢渣量將十分巨大。要填埋這些廢渣,需耗費大量的土地,而如果處理不好,對環境的污染影響將是長期的。
某地一個煤化工項目僅釋放了項目1/3的產能,投產不足3年,現在對廢渣的處理已頗感頭疼。廢渣如此,煤化工園區將來產生的廢水和廢氣,疊加起來處理難度會更大。因此,煤化工園區一定要未雨稠繆,不能只考慮3年內的“三廢”處理問題,而是要考慮到未來30年甚至更長的“三廢”處理問題;不能只考慮單個項目的“三廢”處理問題,而應考慮到多個項目煤炭轉化量達到8000萬噸的“三廢”疊加效應。
不少煤化工項目在進行項目論證時,都是論證單個項目的“三廢”處理問題,而地方政府和煤化工園區興建煤化工項目時,更多考慮的是煤炭的就地轉化量,是煤源和水資源的保障,是經濟效益和就業問題,但對“三廢”處理的規劃著實考慮不周,對眾多煤化工企業疊加產生的“三廢”處理難度和危害認識不足,論證不充分,規劃不科學。或者說,一些管理者只考慮眼前利益,對10年、20年甚至更長遠的“三廢”處理問題則根本就沒有考慮,這是對子孫后代不負責任的表現。因此,地方政府對所轄煤化工園區一定要提前做好“三廢”處理的統籌規劃,把環境保護放到首位。
一些煤化工企業和煤化工園區,往往異味撲鼻。這些園區附近的老百姓對此反應強烈,深受其害,園區內的企業員工身體健康也受到威脅。凡異味明顯的地方,一定是所在地企業生產過程中沒有做到廢氣的達標排放。問題在于,面對這些明顯有違環境法規的不合格排放,地方政府并沒有嚴格執法,而是睜只眼閉只眼,美名其曰對轄區企業給予保護。隨著時間的推移,煤化工園區入駐企業越來越多,“三廢”排放量也隨之大幅增加,如果地方政府不對園區企業嚴格環保執法,“三廢”疊加產生的后果將難以想象,果真如此,這樣的園區早晚有辦不下去的一天。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