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港高端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聚正在持續加速。昨日,臨港地區舉行重大項目簽約,中國鋁業集團、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等11家大型央企、科研院所與行業領軍企業落地。
市委常委、區委書記、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委會主任翁祖亮出席簽約儀式;區委常委,臨港管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陳杰出席并講話。
本次簽約的重大項目具有戰略牽引力強、“四新”業態覆蓋廣、簽約項目優、合作方式活的特征,不僅服務國家戰略,由部市合作、央地攜手搭建大基地、大平臺,還聚焦“卡脖子”環節,落地大科學裝置,推動產業化進程,將推動產業深度協同、完善產業生態,打造新興產業集群。項目涵蓋了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數字創意等多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細分領域。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臨港地區攜手中國鋁業集團、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上海博郡汽車、延鋒汽車內飾、上海諾信汽車零部件等龍頭央企和業內領軍企業,圍繞先進材料、衛星導航、動力研發、整車制造及關鍵組件環節,搭建多種技術、資本、品牌共舞大平臺,延伸產業鏈、拓展創新鏈、提升價值鏈,構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完整產業生態,助力上海打造世界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在燃氣輪機領域,臨港地區與中科院熱物所合作,落地高效低碳燃氣輪機實驗裝置,建立關鍵設備試驗和研發平臺,獲得關鍵科學數據,培養核心人才,推動關鍵技術國產化,填補大功率燃氣輪機試驗裝置空白;與新奧能源聯手,推動系列微型燃氣輪機的研發與產業化制造,補足燃氣輪機產業化“卡脖子”短板。
在集成電路領域,臨港地區通過與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等單位搭建上海光電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導入盛美半導體先進工藝技術,進一步服務新昇半導體、積塔半導體等重點園區落地項目,打造上海集成電路產業化新高地。
在產城融合領域,臨港地區通過與德揚國際締結戰略協議,在園區能源規劃、區域能源中心建設、建筑智能化、企業能效管理、智能制造等領域開展全面合作;深化與臨港躍動合作,共同孵化集創新體育研發、競技培訓、旅游娛樂一體化的國際科技體育產業基地,推動傳統產業園區向綠色、低碳、智慧、繽紛的高等級產業社區轉變。
經過15年的開發建設,臨港地區已經初步建成了體現國家戰略、體現上海優勢、體現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的產業基地,初步形成了生態優良、宜居宜業、功能完整的綜合性節點城市的基本形態,產業生態體系、城市功能配套,公共服務和人才扶持政策也在不斷完善,對國內外重大項目和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斷增強。近年來,臨港抓住全球人工智能、機器人、工業互聯網等智能制造領域突破性發展的重大機遇,先后引進了多個“獨角獸”企業和一批極具潛力的高科技項目,重大項目的顯示度、含金量明顯提高,高端產業的集聚度、影響力也顯著提升。
今年以來,臨港的高端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速度顯著加快,成為上海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亮點。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高效落地、積塔半導體特色工藝生產線順利開工是最為典型的案例。
陳杰在致辭中表示,臨港作為上海面向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承擔著發展高端制造業的特殊使命,本次優質項目的簽約、落地,將為臨港地區集聚發展制造業,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增添新的力量。
臨港管委會產業發展首席規劃師顧長石表示,近年來,臨港在雙特政策的支撐下不斷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相關配套,同時進一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作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主體承載區,臨港在2017年明確了“2+3+4”的產業體系布局,旨在圍繞高端產業打造一個產業鏈,形成良好的產業生態,這些都是吸引企業落地的重要因素。他透露,新一輪的雙特政策目前正在論證中,執行周期有望從三年延長至五年,對產業支持力度也將更大。與此同時,一批功能性平臺的打造將對臨港推進科創中心主體承載區建設和打造國際智能制造中心發揮重要作用,推動解決行業痛點,聚焦高端人才培養,促進研發成果孵化轉化。
據了解,接下來,臨港將聚焦人工智能、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高端產業,創新體制機制,加強政策聚焦,提升園區服務,加大服務保障,為入駐的企業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和發展環境。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