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時期,染料行業提出的發展總體目標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初步建成染料強國;促進低碳綠色經濟,減排總量再降10%;研發高品質產品,形成自主知識產權體系;加強研發平臺建設,主要企業科研投入達到3%~4%;大力提高生產力,主要企業力爭勞動生產率翻番。為實現這一目標,《染料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已確定了行業發展總體布局和重點發展方向。
發展總體布局可概括為:一是進一步提高大中型企業或優良資產的競爭力,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染料產品。要科學控制增量,嚴格禁止高污染、低端產品的重復建設。同時,要大力改造存量,淘汰落后的高污染、高能耗工藝和裝置,積極推動低能效設備(系統)的節能改造及能量的梯度利用,使整個染料工業的產業結構得到改善和優化;二是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工藝,從源頭著手,采用新型合成技術,使化學反應向理論分子比方向進行,提高原子利用率,提高產品質量,加強商品化和應用領域的研究,提高產品附加值,改變目前的無序競爭狀態,提高行業整體競爭實力;三是積極倡導循環經濟理念,依靠技術進步實現節能減排,完成我國由染料生產大國向染料生產強國的轉變,實現我國染料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重點發展方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技術創新及新產品的研究和開發。研發重點:一是圍繞紡織工業新纖維的出現,研發所需的新型染料;二是針對綠色印染新技術的需要,進行專用染料新品種的開發以及現有品種的改進;三是加強功能性染料的開發,以適應高技術領域和產業用功能性染料品種的需求,促進染料產業技術結構優化,增強染料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實施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與突破,提升染料工業整體水平。“十二五”期間需要重點研發的新技術有:催化技術、三氧化硫磺化技術、連續硝化技術、絕熱硝化技術、定向氯化技術、組合增效技術、溶劑反應技術、循環利用技術、取代光氣等劇毒原料的適用技術等。
化產業結構、調整產品結構、淘汰落后產能。形成若干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上下游一體化的企業集團;以科技創新為先導,提高染料工業整體裝備水平和自動化控制水平;改變低檔同質和低價格競爭,真正實現以優質優價占領市場。
提高產品質量,推進品牌建設。“十二五”期間,染料工業的綠色化、高端化、品牌化將成為行業發展亮點。
開展節能減排技術和裝備的研究,促進清潔生產工藝技術的推廣。采用催化技術、相轉移催化、三氧化硫磺化等技術替代鐵粉還原工藝或硫化堿還原工藝;開發和采用綠色原料路線,替代“三廢”生成量大、污染嚴重的原料路線;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
實施過程控制、中控跟蹤和生產裝置的優化組合。到“十二五”末,磺化、硝化、硝基苯還原等10~15條生產工藝將實現DCS控制。規模以上企業將采用液相色譜等儀器進行中間控制。
注重染料以及助劑的精細化研究和商品化研究,提升產品附加值。研發高品質染料、有機顏料的新的商品化技術,包括商品化加工設備和商品化工藝技術。
深化應用技術研究,實行差異化技術服務。重視染料、有機顏料后續應用性能檢測與評價,重視應用技術的開發,評價產品的內在質量和安全質量,通過核心技術的調整,改進產品的應用性能。
重視基礎理論研究,培養科技創新型人才。科研院所要加強基礎研究,努力具備研發新型化學結構(發色體)染料新品種的能力,同時要繼續搞好產學研結合。
加快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拓展向外發展空間。要加大謀求海外市場發展的力度,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通過合資、合作、兼并與收購等資本運作,開拓國際市場并推動本土化進程,打造更多的中國跨國染料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