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特別收益金(俗稱“暴利稅”)政策終于出臺。自4月1日起,國家開始對石油公司征收特別收益金,用作補貼成品油價價差及幫助因為成品油漲價而受影響的弱勢群體。業內人士測算后表示,一直享受著上游壟斷成果的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巨頭將為此支付近300億元人民幣。
我們關注這一進展并為之叫好。雖然說,在一些產油大國,收取暴利稅的做法已較為普遍,特別是在石油價格上漲時,國家通過征收暴利稅,將石油的溢價部分收歸財政,用以調節社會收入分配失衡。但中國開征暴利稅的意義不止于此,其更大的意義在于這是一個強烈的信號,標志著國家一整套成品油定價體系方案將陸續出臺。
國內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一直備受爭議,政府也一直試圖對之進行改革,但進展并不十分順利。甚至某些時候,改革背后激烈的博弈達到“白熱化”。譬如去年夏天發生在華南地區的“油荒”事件,就被媒體指責為是石油企業挾壟斷之利行操縱之實的“證據”。
這似乎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在頻頻發生的石油企業與國家發改委之間的價格“爭奪戰”中,石油公司總是表現出極為迫切的“市場化”取向,他們要求漲價的最大理由就是國內外成品油價格嚴重倒掛;而更多地站在全局角度考慮和決策的發改委則擔心,成品油價格上漲過快,其他行業無法承受。
出于對壟斷特權本能的反感,輿論近乎一邊倒地對石油企業口誅筆伐—這并非沒有道理,近年來,石油企業利潤之豐厚,已經到了令人乍舌的地步。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包括石油在內的能源、土地等一系列重要生產要素價格的非市場化,并不利于經濟整體效率的提高。因此,無論是從推動市場有序發展,還是促使政府職能歸位的角度來看,加快推行全要素價格市場化進程,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命題。
改革的最大難點,應該說依然在于利益分配,如部門利益以及依附于此的集團利益,即他們不愿放棄依靠行政壟斷權力以獲取巨大潛在收益。國家發改委在成品油價格問題上的尷尬處境,其實是由體制本身造成的。為了維護國有資產的權益,為了增加公共產品的供給,政府在某種意義上被迫以強化壟斷來自我獲利;反過來,壟斷企業亦可能會利用這一點,掉轉頭來“挾持”政府,“挾持”消費者。
所以,解決我國現有的成品油定價機制的缺陷,需要改變政府目前在市場中作為國有資本所有者的身份,讓其成為超脫于市場交易雙方的仲裁者。因為多年來的實踐已經證明,通過行政壟斷而尋求的國有企業利益最大化,難免會出現以犧牲社會利益最大化為代價。這種體制在一個時期內可以有效運轉,但缺乏長久、穩定的支撐和動力,最終會因為資源配置的低效率而陷入困境。
不過,暴利稅的開征,標志著政府逐漸退出利益鏈條,回歸其公共產品提供者本來角色的良性態勢。從眼下的情況來看,成品油價格逐漸走向市場化后,下游消費者的成本支出將有所增加;但是,自然壟斷型企業的利潤組成并不盡然合理(譬如說,盡管從去年7月1日起,我國在全國范圍內調高油田企業原油、天然氣資源稅稅額標準,但原油資源從價稅率仍然僅為1.5%,遠遠低于10%的全球平均水平)。因此企業的超額利潤應當留在政府手里,由政府支配去完善公共事業,回報消費者,而暴利稅的開征正是此意圖的政策體現。未來不斷推進中的成品油定價體系改革,也應該始終堅持這種改革思路。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