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短缺制約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25年來,我國經濟穩步發展,帶動了石油需求不斷增長。2001年以來,我國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期,鋼鐵、有色金屬、機械、建材、化工等行業工業用油開始有所增長。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促進了消費結構升級,帶動了汽車保有量的迅速增長以及交通客貨運輸市場的繁榮,關聯產業的能源需求,特別是電力形勢嚴峻導致全國范圍的煤電油運緊張,石油需求增長速度明顯加快。
石油短缺正在成為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主要瓶頸。1990年至2002年全國石油消費量從1.15億噸增長為2.39億噸,2003年進一步增長為2.67億噸,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近年來,國內原油產量雖然穩中有升,但增幅很小,增加的石油消費需求基本依靠進口解決。2003年我國石油(原油加成品油)凈進口量大幅增長35.6%,達到創紀錄的9759萬噸,在國際油價高漲和石油進口量大增的雙重影響下,石油凈進口總額達到20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57%。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千方百計擴大石油供應的同時,節約用油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緊迫和長期的重要任務。
汽車節油應對油價上漲
我國的汽車發展非常迅速,2003年我國生產了300多萬輛汽車,2004年是400多萬輛。據預測,2020年我國汽車保有量將達到1.5億輛左右,汽車燒掉的石油每年就需要2.6億噸。所以汽車節能是節約石油的一個重要方面。
油價上漲已成為必然趨勢,7月23日,國家發改委今年來第五次調整了我國成品油價格,我國市場上的汽油、柴油售價均再次創出歷史新高。以93號汽油為例,已從年初的每升3.66元漲至4.26元。燃油價格上漲無疑會增加車主的開支,如何節油一時間成了大家最為關心的話題。
經驗豐富的老司機總結出了不少節油高招,而良好的駕駛習慣可以幫助車主大幅度節約汽油,有統計數據表明,以不同的方式駕駛同一車型,可能會有30%-50%的油耗差距。當然,買一款小排量車最節油,一般來講,汽車排量與油耗成正比,排量越小,油耗越低。車主李先生給記者算了這么一筆賬:他現在開的車是1.0升排量,百公里油耗為5升左右,與過去開的排量為1.6升相比,每百公里可節省約3升油。每月跑2000公里左右,這樣一來,每月便可節油約60升,一年下來就可以節油700多升。
“少用一升油,讓我們的家園多一分綠色”應該是每個開車者的共識和社會義務,車主在節約用油減少油費支出的同時,也實實在在地減少了廢氣排放,改善了我們的環境。
交通運輸節油任務艱巨
作為我國主要的用油行業,目前我國新增石油需求的三分之二來自于交通運輸業。來自交通部的資料顯示,“九五”以來交通運輸用油呈快速增長態勢,特別是營運運輸用油,年均增長速度大大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速度。2004年全國運管部門登記注冊的公路運輸汽車已達1067.18萬輛,共消耗燃油4706萬噸,占機動車消耗燃油的一半以上。
交通部汽車運輸節能技術服務中心主任蔡鳳田研究員表示,我國道路運輸節油工作將結合國家《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和《中國節能技術政策大綱(修訂稿)》,抓住生產低能耗型車輛這個源頭,重視汽車運用節能環節,兼顧降低公路及配套設施使用能耗,今后重點進行包括以下工作:
一是組織制訂運輸車輛(包括農用運輸車)的油耗法規,確立汽車制造行業各個不同時期的汽車油耗目標,明確限制能耗高、污染大的汽車生產。
二是研究資源節約新技術、新設備、新產品的推廣應用機制,建立交通節能技術及產品目錄管理制度,將確有節能效果列入目錄,及時發布,引導企業及用戶選擇節能產品;對具有明顯效果的節能技術,通過建立示范試點,積累經驗,組織在全行業推廣和發展節能技術服務體系。
三是在天然氣資源豐富的地區重點推廣天然氣汽車。積極鼓勵利用我國的豐富資源制取醇類燃料,尤其要引導和鼓勵研究利用生物質能制取醇類燃料,因地制宜地推廣醇類燃料汽車。
政府主導推進節油工作
除了交通運輸業,我國主要的石油消費還包括漁業、農墾、農機、電力、鋼鐵、建材、化工等行業。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楊玉峰博士認為,這些相關行業由于石油消費需求、耗油特點、燃料的替代性等各不相同,在節油方面應該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好“市場”和“政府”的雙重作用。
農墾系統用油分兩種供應體制,一是屬于專項中央直供;二是由地方石油系統供應。就農墾而言,節油潛力主要表現在農墾的機械化裝備水平和管理技術水平的提高。
建材工業是耗能大戶,燃料油消耗每年在500萬噸―600萬噸左右,主要用于生產平板玻璃、建筑衛生陶瓷和玻璃纖維。目前這些使用方向可以通過以氣代油減少燃油量,來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所以建材行業應該鼓勵使用天然氣。
化工行業消耗的主要是原油和燃料油,其中,燃料油作原料的約有2/3,原油主要用于小型石化企業。化工行業的燃油合理性和節油潛力主要體現在化肥用油(渣油合成氨)和炭黑萃取回收上。
政府在全面推進節約石油、提高石油利用效率上要發揮主導作用。有關專家建議,當前要加快制定并強制執行節油技術標準,對重點耗油產業實行嚴格的節油措施;盡快出臺鼓勵研究開發和推廣節油技術、設備的配套支持政策,鼓勵和支持生產和消費經濟型節油轎車,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有計劃、分步驟搞好車用替代燃料的試點和示范工作;盡快將汽柴油消費稅轉到消費環節征收,提高稅率,并和擬出臺的燃油稅合并,統一實行新的燃油稅政策,以有效抑制石油的不合理使用和消費的過快增長。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