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山東濟寧市太平煤礦“三下”厚煤層高采出率膏體充填開采技術開始試產,利用此技術開采地下煤炭可實現采煤后土地不塌陷、村莊不搬遷,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據了解,這是我國煤礦企業首次使用這一綠色開采技術。
從2003年開始,太平煤礦與中國礦業大學合作開展綠色開采技術即“三下”(建筑物下、鐵路下、水體下)厚煤層高采出率膏體充填開采技術研究。所謂膏體充填開采技術,就是利用泗河河砂、電廠粉煤灰、專用膠結料和水配制成膏狀料漿,用大型充填泵通過管道輸送到井下,充填全部采空區,形成以膏體充填為主體的支撐體系,控制地表采動沉陷。經過3年時間的研究,此技術由試驗階段開始在太平煤礦轉入工業試用。
我國因煤炭開采造成的土地塌陷面積已達58.5萬公頃,且每年新增沉陷面積4萬公頃,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而塌陷地治理復墾成本高,生態恢復十分艱難。太平煤礦礦長技術顧問陳德俊告訴筆者:“這一技術的應用,是煤炭開采技術的革新,能夠成功解決因采煤所造成的土地塌陷這個困擾全國煤礦企業多年的難題,可實現不遷村采煤和土地不塌陷,進而有效保護地下水資源和土地資源。企業可以節省巨額的村莊搬遷費和土地塌陷補償金,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還能夠防止潰砂潰水和頂板事故,防止煤礦企業重特大事故的發生;可以大大提高煤炭采出率,采區回收率由我國目前條帶開采法的50%左右提高到90%以上。”
據了解,太平煤礦膏體充填工作面設計生產能力60萬噸/年,地面充填站核心設備、充填泵和控制系統全部從德國引進。目前已投入資金6000萬元,開采一噸煤增加成本45元左右。此項目已被列入省科技廳技術創新計劃,正在申報國家發改委可持續發展重點工程。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