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06年8月25日,我國首個石油期貨品種———燃料油期貨上市已滿兩周年。在這兩年的運行中,燃料油期貨不僅吸引了國內外相關行業的高度關注和積極參與,并且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燃料油期貨價格已經能夠與國際市場和國內現貨價格形成一定的聯動,更能夠有效地讓燃料油的“中國定價”地位初步顯現出來。
持倉增加 交易活躍
根據上海期貨交易所的統計數據,自2004年上市到今年7月31日,燃料油期貨累計成交達到12501.4億元,日均成交26.66億元。2006年以來出現了日均成交過12萬手的情況,平均每天有140至160家會員參與交易,日成交筆數在2至5萬筆之間,成交較分散,日換手率高達200%甚至500%,持倉穩步增加,交易正日趨活躍。
隨著交易規模和持倉規模的逐步擴大,涉油企業的參與面越來越廣,新的增量資金不斷介入。市場的參與者地域覆蓋全國各地。
在交割方面,自燃料油期貨上市以來,已成功進行14次實物交割,共計交割燃料油26.35萬噸,交割過程平穩有序。交割中的買賣方主要是來自北京、上海、廣州、青島等地的流通和貿易企業及終端用戶,為今后進一步推出原油和成品油期貨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具備價格發現功能
自2004年8月25日上市以來,經計算,上海燃料油期貨價格和黃埔燃料油現貨價格、新加坡燃料油現貨價格、美國WTI原油期貨價格的走勢保持了較強的相關性。這些結果顯示,經過兩年的運行,上海燃料油期貨的價格發現功能已經得到了有效發揮,已經能夠為國內廣大燃料油消費企業和經銷商提供一個有效的套期保值工具。
目前,路透社、道瓊斯通訊社、普氏、金凱訊、C1、慧聰等國內外媒體均每天數次滾動報導上海期貨交易所燃料油期貨的交易情況,燃料油品種的價格影響力不斷提高,市場功能逐步發揮。
“中國定價”
過去,燃料油的定價權主要在新加坡,中國燃料油進口企業只能以普氏在新加坡的現貨評估價格作為進口結算參考,這一價格反映的是新加坡市場燃料油的供需狀況,但卻決定著中國進口燃料油的全部成本?,F在情況已經開始轉變,上海燃料油期貨的成功推出和平穩運行,客觀上形成了一個反映中國燃料油市場供需狀況的“中國定價”。
據了解,目前在廣東黃埔燃料油現貨市場上,已經有一些企業開始利用燃料油期貨價格作為基準價,然后加上雙方談好的貼水進行計價貿易。還有一些企業開始參照遠期期貨合約價格和用戶簽訂三個月的遠期合同,這在過去是很少有的現象。不僅如此,燃料油期貨交割和質檢標準,已經越來越多地被參與新加坡市場的國內企業用于進口合同中。
一些能源專家認為,上海燃料油期貨的這種定價功能的有效發揮,已經為我國改革原油和成品油等大宗資源類商品定價機制,建立市場化的、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原油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編后:今天是燃料油期貨上市兩周年,《聚焦燃料油期貨上市兩周年》系列文章今日也告結束,希望本報所刊載的文章能夠為中國如何推出更多石油期貨品種、如何打造亞洲能源定價中心,以及利用期貨市場機制完善國家石油戰略安全體系的探討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