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兩周年,初步建立“中國標準”、客觀形成“中國價格”
8月25日是上海燃料油期貨上市兩周年的紀念日,截至2006年8月24日共計487個交易日,燃料油期貨各月合約累計成交已達4.2億噸,累計交易金額1.28萬億元,累計交割33.38萬噸。
8月25日,上海期貨交易所、廣東油氣商會等共同在廣州主辦了“石油市場國際研討會暨上海燃料油期貨上市兩周年慶典”。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姜洋在會議致辭中指出,燃料油期貨在增強我國期貨市場在國際定價話語權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據介紹,上海燃料油期貨上市之前,國內燃料油市場在定價和產品質量標準上往往只能被動地受國外市場的影響。上海燃料油期貨上市后,運行平穩,價格走勢與國際石油市場總體趨勢保持一致,但已開始更多地反映中國國內市場的供求關系,開始更多地被國內企業用來作為安排生產和進口的重要定價參考。其交割標準由于符合國內市場需要,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在外貿談判中開始要求以上海燃料油期貨的交割標準作為供貨的品質標準。
“燃料油期貨的上市和成功運行具有重要意義,對我國下一步開展石油期貨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積極穩妥地發展石油期貨市場,有利于增強我國在國際石油商品定價方面的話語權。”姜洋說。
上海期貨交易所總經理楊邁軍也表示,隨著滬燃料油期貨交易規模的穩步擴大,市場的輻射影響力不斷增強,初步建立了市場普遍認可的燃料油的“中國標準”,客觀上形成了一個反映我國燃料油市場供需狀況的“中國價格”,為廣大現貨企業提供了一個套期保值的平臺。
楊邁軍表示,當今世界,圍繞石油資源的競爭日趨復雜化,一方面,各個國家以石油公司為載體,展開對石油資源和市場的爭奪;另一方面,以基金為代表的國際金融機構大舉進入石油市場,展開對石油利潤的追逐。此外,有關國家和地區不斷加緊推出和完善石油期貨市場,則是對石油市場運行規則及價格形成機制主導權的爭奪。
楊邁軍同時表示,上期所將在總結燃料油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加大能源商品期貨的開發力度,研究開發原油和成品油期貨,以期形成完善的能源商品期貨系列。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