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部門估算,"十一五"期間,我國每年石化裝備的投入將達到300億元,總量將超過1500億元。石化設備需求250萬噸,其中關鍵設備70萬噸。石化專用設備(反應器、換熱器、塔器、儲運設備、加熱器、專用機械等)數十萬噸,投資475億元。國家發改委提出的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包括28個領域,共526種產品、技術及部分基礎設施和服務。其中石油石化領域有三大項:即大型化肥及乙烯裝置關鍵制造技術開發及設備制造、石油化工裝置配套用大型透平壓縮機制造和石油天然氣勘探、鉆采設備制造。
古人云:"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石油石化工業宏偉的發展規劃,為裝備制造業提供了絕佳的機會,而只有了解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并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才能把握好這一黃金時期。否則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肥水流入外人田,拱手把利益送給國外廠商。
盡管20多年來我國石油石化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并未完全實現1983年國務院下達的《關于抓緊研制重大技術裝備的決定》預期目標。國產化搞了二十多年,引進又持續搞了二十多年,與國外的差距只見拉大不見縮小。雖然目前我國石油化工裝備制造業產品產量已居世界第四、第五位,但總體規模只相當于美國的五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德國的三分之一。我國現有石油石化裝備制造企業有500多家,但缺少大型骨干企業,至今尚無一家進入世界500強,行業至今尚不能提供大型石油石化項目成套設備。
我國石油石化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雖然規模較大,但卻"大而不強",而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政府引導的缺位。從而拉大了我國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與國外的差距。
石油裝備制造業的問題和差距
由于政府的引導不力,石油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處于一種比較混亂的狀態。
制造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缺乏集中度。據有關部門的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石油鉆采專用設備行業限額以上企業(年銷售收入在500萬元及以上的企業)超過300家,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這一數字恐怕比世界其他國家的石油鉆采設備企業的總和還要多。企業數量多勢必導致資源分散,資金分散和技術力量的分散,從而誰都上不了規模。
市場有限,僧多粥少,導致無序競爭。鑒于國內石油資源短缺,國內石油鉆探設備市場已十分有限。在有限的市場上,幾百家制造企業來分羹,難免出現種種不規范的競爭行為。也許近幾年由于原油漲價帶動了國內上游產業的發展,這一問題還未充分顯現。但在出口方面,由于國內廠家競相壓價,企業和國家蒙受的損失則是顯而易見的。
產品結構雷同,缺乏特色。相對于石油化工設備而言,石油鉆采設備品種數量比較少,幾百家從事其制造,產品結構難免雷同。據悉,目前我國用于石油天然氣作業的鋼管的生產企業就有十幾家,較大規模的有寶雞石油鋼管廠等。鉆機生產企業,較大規模的有寶雞石油機械廠、廣漢宏華等。至于生產抽油設備、井口工具的企業更是遍地開花。盡管大家都在搞相同的產品,卻很少有人能在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產品技術含量低,低端產品多。目前國內生產的石油機械產品,常規產品多,大路貨多,名牌產品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產品更少,時至今日,還沒有一個入圍國家名牌產品名單。以鉆井設備為例,當前,全世界已擁有各類陸地石油鉆機4300多臺,鉆機生產能力為600~800臺/年,而我國擁有鉆機約1000臺套,各種鉆機的年產量可達1200臺套,但是大多數鉆機是技術比較落后的產品。
企業整合進展緩慢。過去,國有的石油裝備制造企業,基本上隸屬于機械部和石油部,另外還有一些企業隸屬于地方政府部門。現在機械部和石油部已不復存在,原屬機械部的企業現在已屬地化管理,而留在石油、石化集團的制造企業大多進行了企業改制。至于地方的石油機械制造企業基本上都改制為民營。當今我國的石油裝備制造企業是國有、民營、中外合資、外商獨資等多種經濟成分共存。行業的整體布局就像一本"東周列國志",無人出頭實施"合縱連橫"。不整合現有的制造企業,就無法締造有規模的骨干企業,無法形成適應今后需要的制造基地,就無法完成石油重大技術裝備的國產化,就無法參與國內外的競爭。
我國實行的是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對制造行業的整合,政府應當發揮主導的職能,不能期待企業依據市場運行規律,自發地漸進式整合,最后達到全行業整合的目的。
石化裝備制造業的問題和差距
與石油裝備制造業相比,石化裝備制造業存在的問題和差距更多、更大。
目前,我國石化裝置60%的產品技術來自國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很少。工藝技術過分依賴國外,長期以來很少形成自己的原創性成果。同時,行業的基礎理論研究也極為薄弱,裝備研發、制造滯后于石化工藝技術發展,設備研發趕不上建設項目的需要。而對于引進的設備,總的來說,仍重引進,輕消化,吸收創新無暇兼顧。重大設備的研發仍停留在照貓畫虎的模仿階段,缺乏二次開發的能力。
國內石化裝備制造企業同樣存在著"諸侯割據"的市場局面,企業規模小,數量多、一般設備制造能力過剩,重大裝備制造能力不足。設備研發、制造長期以來沒有形成專業化、標準化、系列化。重大裝備研發、建造力量分散,沒有形成大型研發中心和建造基地。
另外,由于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和資金保障,制造企業承擔風險過大,熱情難以激發,積極性難以調動。主持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的機構難以持久、穩定、有效地開展工作。領導機構變來變去,甚至出現實質性的缺失,是石化重大裝備國產化進展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裝備制造業要適應我國石油石化中長期發展的需要,必須迎頭趕上,全面振興。而要全面振興,上述存在的問題和差距正是首當其沖擺在我們面前的課題。要攻克這些課題,除制造業自身要奮起外,更需要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統一協調和切實有效的政策支持。裝備國產化是企業行為,但體現的是國家意志,維護的是國家經濟安全和利益,所以政府主導機構不能缺位。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