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數據表明,8月份是進口原油成本最高的月份,業內人士指出,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大幅回落,中國原油進口成本也將見頂回調。
由于醞釀中的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可能引入“原油成本法”,業內人士認為海關到岸價格將成為一個重要的指標性數據。
此前中石化高層認為油價改革的階段性目標是消除國內煉油板塊的政策性虧損。而“原油成本法”是在原油及煉油成本基礎上加適當利潤從而形成成品油價格。
海關數據顯示,進口平均到岸價在8月份歷史性地突破每噸500美元,達到516.59美元,或者換算成70.45美元/桶,比一年前上升25.5%。今年前8個月,進口原油平均到岸價上漲31.2%,達到每噸464.54美元。
業內人士指出,進口原油成本一般低于同期的國際原油期貨價格,但與之呈正相關的關系。
與此同時,與國際原油價格接軌的國內生產原油的價格也在水漲船高。根據最新統計數字,截至8月25日一個月米納斯原油平均價格定價的國內大慶原油9月份稅前結算價上漲到每噸4493元,成為國內原油價格的歷史最高記錄。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原油進口成本和國產原油價格將隨即與國際原油價格一起進入下降通道。
進口原油高成本給煉油業帶來虧損,盡管經過3月和5月份的兩次調價,國內成品油價格仍遠低于國際市場。這造成成品油價格與原油成本自去年以來的倒掛現象更加嚴重。
業內人士指出,按照成本倒推法,8月份在進口原油到岸價漲到超過70美元的同時,國內汽油零售價在扣除增值稅、消費稅、進口關稅和運費后的平均價格只有大約66.90美元,而出廠價大約60美元。這意味著煉油廠虧損可能每桶多達10美元,如果算上加工費和國內運費則虧損更高。
中石化高層也指出,如果新的“原油成本法”現在可以推出,與目前中石化執行的成品油出廠價57-58美元相比,中石化成品油出廠價仍比新的“原油成本法”的定價每噸低900-1300元,更比國際成品油價格每噸低2000-2500元。
業內人士認為,今后幾個月油價可能保持在60美元左右,如果不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中石化和中石油兩大集團的煉油板塊扭虧已經基本無望。
盡管如此,國內煉油廠原油加工量支撐在接近滿負荷的水平。煉油廠在加工量繼續上升的同時,對進口原油的需求仍將保持增長。原油進口量從7月份的1064.25萬噸增加到1182.13萬噸,與2005年8月份相比增長34.9%。前8個月的原油進口量達到9580萬噸,比一年前增長15%。
今年上半年,中石化和中石油兩大集團煉油板塊虧損多達300億元。但今年中國原油加工量也將突破3億噸。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