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車主們要感謝兩大石油巨頭的慷慨,他們難得地降了一次價。但這次降價的部分成本卻是由上海的社會加油站來支付的,因為中石化在上海提高了批發價。至少到目前為止,兩大石油巨頭仍然牢牢地控制著油源,這使外企民企都無法與之展開競爭。因此,很難指望石油巨頭們能繼續慷慨下去。
從兩周前開始,中國兩大國有石油巨頭在北京擺開架勢,似乎要在油品零售市場打一場罕見的價格戰。
3月8日,中石油在北京啟動為期一個月的“降價促銷”活動,將旗下北京部分加油站的油品零售價每升降低0.05元至0.2元。
兩天后,中石化旗下部分加油站將汽油及柴油零售價每升調低了人民幣0.08元。隨后,中石化方面糾正說,中石化位于北京的全資控股加油站將不會降價。
這次所謂的“價格戰”僅僅發生在北京一地。中石油的降價并非首例,它也曾在2001年和2003年的上海短暫地調低過幾分錢的油價。除此之外,兩大石油巨頭所控制的零售油價一直在發改委所設定的中準價之上浮動(發改委2001年曾規定兩大石油巨頭可在中準價上下8%的幅度內制定最終零售價格)。
此時正是全國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北京參加一年一度的“兩會”期間,于是有人猜測說,兩大石油巨頭的降價僅僅是作秀而已。
但也有人樂觀地認為,這次降價意味著石油業的競爭局面開始出現。因為在今年2月,中化道達爾燃油有限公司就已經進行了一次持續12小時的“限時降價”。該公司是中國中化集團和法國道達爾集團合資成立的公司。
在中化道達爾降價之后,中石油跟進降價,這使中石化也很被動地降了價。中石化在全國有3萬多個加油站,而中石油只有1萬多個,相比而言,中石化更不愿意打什么價格戰。為了挽回損失,中石化隨即在上海提高了批發價。
但如果聯想到中化道達爾公司的特殊身份和它在中國石油零售業的微弱影響力,就不難理解,它不可能沖擊兩大石油巨頭的壟斷地位。而即使在今年1月成品油批發市場放開之后,更多的外資和民資油企在油源上仍然無法擺脫對兩大石油巨頭的依賴。兩大石油巨頭的一點小摩擦,并不能改變他們在價格上一貫共進退的常態。
競爭幻象
中化道達爾今年2月的“限時降價”舉動,被人們認為是這次降價的導火索。
這次活動被該公司解釋為一次淡季的促銷活動。該公司副總徐輝林說:“我們希望通過這種直接讓利給消費者的形式,來吸引顧客體驗我們的設施和服務。”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家合資公司的中方合作伙伴是中化集團。據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稱,中化集團最早是外經貿部下屬的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后來才可以搞貿易”。而中化集團也擁有成品油批發權、零售權。
有了這樣一個合作伙伴,中化道達爾自然不用看兩大石油巨頭的臉色,也就敢于競爭。但其他外資和民資油企就沒這么幸運了。
“一般外資企業在進入中國市場時,為了繞開政策壁壘,都會選擇和中石油、中石化進行合資。” 中國石油業國際產業投資聯盟秘書長崔新生介紹說。在2002年左右,埃克森美孚、殼牌和BP等都先后與中石化成立了成品油合資公司。
為了搶占零售終端,外資公司也是依托與中石油、中石化的合作而展開對加油站的收購。如BP在廣東、浙江和中石油、中石化都有合作,他們計劃在2007年底收購建成和經營1000家加油站。
殼牌中國有限公司公關經理粟陸莎告訴記者,他們已與中石化在江蘇成立加油站合資企業,預計將建成500家加油站,截至2005年年底,已經有200家投入運營。除江蘇之外,他們還有70家加油站已投入運營。
在成品油批發權沒有放開之前,這些合資加油站都是從中石油、中石化采購成品油。但據記者了解,在今年1月原油、成品油批發權放開之后,他們依然向當地的石油供應商采購。
去年12月底,為了履行入世承諾,中國政府發布了《成品油市場管理辦法》和《原油市場管理辦法》,規定自2007年1月1日起開始對外開放國內原油、成品油批發經營權。
這項政策意味著原本被中石油、中石化所控制的原油、成品油批發市場將向外資、民企打開大門。但由于兩大石油巨頭仍然掌握著石油開發權和進口權,他們實際上還是控制著成品油的定價權。
在油源被控制的前提下,外資油企現在會放棄共享壟斷利潤的機會,而和自己的合作伙伴展開競爭嗎?當然不會。
但如果放開油源能給他們帶來更大的利益時,他們也不會放棄努力。“在批發領域是否允許自主批發,我們還在研究相關文件。” 粟陸莎對記者說。
另一位外資石油公司的人士也疑惑地說,為何成品油批發權放開了,他們還要采購中石油、中石化的成品油﹖
既然并沒有現實的競爭壓力,那為什么中石油、中石化會有降價的舉動呢?
“中石油的幾分錢降價毫不影響其利潤,而且降價還得以改善其形象。” 國家信息中心石油問題專家牛犁說。
兩大石油巨頭的形象確實不佳。他們一直被人們所詬病的是,既擁有高額利潤,又始終在國內維持著高油價。去年3月26日,中國政府就出臺了石油綜合配套調價方案,要求建立對部分弱勢群體和公益性行業給予補貼的機制。
被控制的油源
“中國沒有石油市場!”河北省工商聯石油業商會會長齊放說,“市場有交易行為,就應該有交易場所,但是我們這些民營企業又能去哪里買油呢?”
目前,投身石油行業的民營企業只能加工燃料油(3063,31,1.02%)或者中石油、中石化過剩的原油。而對那些處于一線的批零企業來說 ,依然要通過各種關系、批條子來購買兩大集團的高價油。
“國家的想法是投資主體多元化,但是目前兩大集團的實力太強——控制零售50%以上、批發環節的絕大部分,更為關鍵的是他們控制了絕大部分油源。” 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說。
正因為油源掌控在中石油、中石化手中,當中石油在北京降價的時候,中石化供應上海地區的90號汽油市場報價從每噸5600元猛漲至5975元。而上海40多家社會辦加油站只有接受此現實。
中石油、中石化是如何控制油源的呢?
1998年,我國石油市場重組的時候,中石油主要承擔原油的勘探與生產,中石化承擔煉油、成品油批零業務,進口原油則由兩大集團煉廠煉制,地方煉油廠生產的成品油都交給了兩大集團銷售,進而批發業務也集中到了兩大集團手中。
今年1月,國家已經放開了原油、成品油的批發權,但這只是“文件的表述”,從中石油、中石化的流通渠道上來看,現在已經卡死了這些民營企業的油源。
據齊放介紹,中石油、中石化有煉油板塊和銷售板塊,兩大集團產出的國內原油以及從國外采購的原油,都由其統購、排產,然后交給煉油廠加工煉制。作為銷售板塊,兩大集團是按照銷售計劃將計劃額分配到各大省公司,省公司再配送到市、縣公司,最后才配送到網點。
假如這些民營公司獲得了商務部頒發的石油進口許可證,有了進口配額,也還必須要拿到排產計劃才能進口這些原油。這些排產計劃都是由中石油、中石化控制,如此相當于兩大集團在很短時間內就正大光明地收購了這些有資質、牌照的民營企業的配額。
目前,市場上國有貿易石油進口占到80%,這些都是由中石油、中石化等巨頭掌握,20%的非國有貿易石油進口本來可以放開,但是依然在進口時要求拿到排產計劃,結果還是要走到兩大集團的銷售渠道。
更壞的情況是,兩大集團收購以后,交給自己的煉油廠煉制,隨后將煉制的成品油再高價賣給這些民營企業。
一位1997年拿到進口牌照的民營石油老板說,當時他們都是掛靠在中石化下面,雙方簽訂了一個假協議,表面上,他們這些企業全部轉為國有。2004年放開國內成品油零售市場以及今年放開原油、成品油批發市場之后,他們才正式“從地下轉地上”。
在此期間,他們從中國周邊國家進口已經放開控制的燃料油,然后將其作為半成品油到國內進行二次煉制。中石化的一位人士也證實說,現在這些民營企業一般都是繞開壁壘尋找油源。
即便如此,這些民營企業的發展速度還是非常驚人。截至2006年11月底,國內民營石油流通企業有59640家,其中批發企業3340家,占國內成品油批發企業總數的33.4%;加油站56300家,占國內加油站總數的56.3%。
但在油源不放開的情況下,這些民企不得不向兩大石油巨頭奉獻壟斷利潤。
更加壟斷?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下跌(一度下跌幅度超過20%),國內輿論普遍要求下調成品油價格。
按照規定,1998年后我國成品油價格變化由國家發改委調控,當紐約、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加權平均價格變動幅度超過8%,發改委重新確定國內成品油的零售基準價。
面對各方的質疑,各種關于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消息不斷見諸報端。
今年“兩會”期間,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證實,中國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已經運行,但還需在運行過程中進一步改善。
有消息說,新的定價機制就是原油加成本。所謂原油加成本,就是將原油到岸價格、到煉油廠的運費、每噸油的加工費用、稅收、煉油廠的合理利潤加在一起,最終算出出廠價,即成品油價格。
雖然此方案并未得到發改委方面公開證實,但各家民營企業已經對此表示質疑。
“從本質上看,這個方案就是要將原來對石油巨頭的明補變為暗補,由此帶來的損失則轉嫁到其他行業。”齊放說。2005年底,政府曾補貼中石化煉油企業100億元,以彌補其虧損,2006年再次補貼50億元。
齊放認為,以往的成品油平均加權價包含了國外煉油企業的成本,反映了國際煉油企業、國際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內創造的成品油商品價值量,但是,新方法卻無法顯示這些隱性的成本。
其中,原油價格有高低、份額、協議以及長約、短約之分,這些因素都會導致原油價格的不同。這種成本只有擁有進口資質的兩大集團可以說得清楚,而價格本身還包括了一部分利潤。“國外石油企業的利潤是競爭得出的,國內兩大石油集團的利潤又該怎么衡量?”齊放說。
“如果按照此方法,各個環節都是利潤。”他說,“如此,沒有打破壟斷,反倒讓兩大集團更加壟斷市場。”
另外,根據政府新頒布的《原油市場管理辦法》,民企可以申請原油銷售資格,但其中有個條件是“必須擁有《石油采礦許可證》”。“許可證還不是掌握在中石油、中石化等集團手中?”一位民營石油老板說。
面對這樣一個民企、外企處處受制的市場,究竟什么是解決之道?更多的專業人士樂觀地表示,開放只是時間的問題。
3月19日晚,齊放告訴記者,全國工商聯石油商會已經通過“兩會”提交了議案。
在此議案中,他們建議應該拓寬原油進口渠道,保障國內原油市場穩定。具體應該放寬享有原油進口配額資質企業的原油批發權和自主經營權,同時建議,建立原油、成品油的期貨、現貨交易市場,如果因中石油、中石化計劃配置資源造成開工不足的地方和民營煉油企業,可以進入到國內的原油流通市場上自主采購原油。
另據《21世紀經濟報道》一篇報道稱,成品油市場管理辦法細則將在本月出臺。該細則是去年12月4日發布的《成品油市場管理辦法》的配套文件。
據該媒體稱,該細則是整個成品油批發管理體制改革的第一步,即清理和整頓市場。這一步結束后,市場只留下合格的成品油批發企業,國家將繼續發布相關政策,給予民營企業一定量的成品油直供配額,這一部分油品不需再經過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集團的批發環節,而是直接由國家調撥給民營成品油批發企業。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