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行周期長、可處理原料廣泛、國產化程度高三大優勢,成為蘭州石化公司24萬噸“小乙烯”毫秒爐隱患治理項目的亮點。4月9日,記者了解到,公司新建的兩臺4萬噸國產裂解爐從能耗物耗、適應性、設備來源保障等方面提升了“小乙烯”的裝備水平。
24萬噸乙烯裂解裝置的5臺毫秒爐于1988年建成投產,已經連續運行18年。由于設備老化嚴重,公司決定將新建2臺4萬噸裂解爐取代現有的5臺2萬噸毫秒爐。項目于2006年11月1日開工建設。
“第一大優勢是裂解爐運行周期達到60天,這比毫秒爐設計運行周期提高8倍多,大大減輕員工勞動強度,降低了能耗和物耗。”裂解爐隱患治理項目組負責人張寰說到新國產爐時興奮異常。他介紹,5臺毫秒爐每臺運行周期只有7天,平均每天都要進行切換爐子的工作。把運行到期的爐子切出來進行燒焦,把備用的爐子切進去投入運行,差不多需要一天時間。建成后的新爐子1個月才切換一次,這與改造后每臺運行周期達到15天、平均3天切一次爐子的毫秒爐相比仍然有較大優勢。同時,由于爐子切出燒焦的過程無法參與生產,毫秒爐生產能力不能充分發揮,還要浪費大量的燒焦蒸汽。
長期從事乙烯生產的張寰深有感觸地說:“新建國產裂解爐第二大優勢是符合‘小乙烯’發展實際。因為該爐不但具有比較好的兼容性,適合裂解的原料廣泛,能夠裂解乙烷、丙烷、石腦油、拔頭油等氣液相原料,而且既可進行純液相裂解,也可進行純氣相裂解,還可進行氣液相共裂解。隨著蘭州石化46萬噸“大乙烯”的投產,作為“小乙烯”的石化廠面臨的裂解原料短缺難題將得到破解。通過“撿漏補缺”,石化廠可以使用大乙烯無法使用或者使用效果不佳的原料,從而發揮煉化一體、大小乙烯互補的優勢。
國產化程度高是新建4萬噸裂解爐的第三大優勢。國產化帶來的好處是設備和材料采購容易檢維修方便,尤其是國內能制造的設備價錢實惠還不受制于人。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