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日召開的廣東省核電建設領導小組暨專家組第四次會議上獲悉,廣東正在推進的幾大核電電源項目目前進展順利,其中,在建的嶺澳核電二期主體工程已進入混凝土澆注階段;陽江核電一期各項準備工作就緒,并已被國家確定為第三代核電技術自主化依托項目;臺山核電項目已正式向國家上報了項目建議書;陸豐核電項目完成了部分可研專題的編制工作。
與此同時,廣東還基本完成了省內西江、北江、東江流域的內陸核電項目廠址的可行性研究,省內其它后續核電廠址的普選工作如期進行,為后續核電項目發展做好了廠址儲備。
而在核裝備制造業方面,廣東也正尋求突破,東方電氣集團在廣州南沙總投資約13億元,目前已部分建成投產,將建成全國規模最大的核電設備制造基地;西電集團總投資2億元人民幣,建設南沙高壓輸變電設備制造基地,填補了廣東省在高壓輸變電設備制造方面的空白。
廣東省發改委主任陳善如表示,核電是廣東確定的今后構建新型清潔電源保障體系的"第一主攻"方向。廣東在目前已建成400萬千瓦核電機組基礎上提出,"十一五"期間,全省將建設嶺澳核電二期、陽江核電站一期和臺山核電站一期3個核電項目,總投資達739億元人民幣,投資規模首次超過常規電廠;同時還將加快推進陸豐廠址的前期工作。到2020年,全省核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2400萬千瓦,占全國核電規劃總量的60%。
739億建廠
"到2020年,廣東省新增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2400萬千瓦。"廣東省發改委能源處一位人士向記者描述了廣東核電發展的未來。
而國家公布的核電發展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全國核電裝機總量達到4000萬千瓦,占全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4%左右。這意味著,作為"資源小省,能源消費大省"的廣東省要大力加速發展核電產業,并力爭使本省的核電產業占據全國的60%。
廣東經濟總量目前占全國近12%,但能源資源十分匱乏,所需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絕大部分需從省外國外購進。為不斷優化全省電力消費結構,廣東近些年在能源結構調整中既堅持適當發展煤電,又把發展核電、天然氣發電、風電、水電等清潔能源和可替代能源放在優先位置,大幅減少火力發電帶來的資源消耗。2005年全省消耗水電、風電和核電的比例達30%,煤炭在全省終端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為28.7%,2000年下降了8.4個百分點。
1982年12月,國務院批準在深圳建設大亞灣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是我國大陸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于1994年5月建成投入商業運行,年發電量超過100億度,其中七成電力供應香港,三成電力供應廣東電網。
但是廣東的第二座商用核電站卻來得太晚,直到2002年,嶺澳核電1號機組才投入商業運行,2號機組于2003年投入商業運行。
"自2001年以來,廣東連續四年電力供應偏緊,未來15年廣東能源需求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僅靠煤、油等常規能源供應,從資源、運輸和環保角度看都難以支撐巨大的能源需求增長。"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系副教授關智生認為。
長期以來,廣東省為解"電荒",一直依靠"西電東送",然而隨著云南、貴州等省的經濟發展,其用電量日益增大,甚至也出現了"電荒",如此一來,針對用電的矛盾更是層出不窮。為了緩解廣東"電荒",廣東省也建設了不少火電廠,如深圳的媽灣電廠,以及年前才正式并網發電的亞洲最大原煤發電廠??臺山原煤發電廠等。但由于廣東不是能源大省,火電廠所需的原煤都必須靠長途運輸來解決,如此一來,火電廠發電成本勢必增大。此外,若在全省大建火電廠,對環境污染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從廣東自身能源格局來看,加快核電建設也是刻不容緩。因為廣東對煤和石油極度依賴外部輸入,同時,廣東酸雨覆蓋面目前已超過50%,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約40億元。"關認為。
據估算,建設1000萬千瓦核電,每年可以少消耗約3000萬噸燃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7000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約58萬噸,減少氮氧化合物排放約26萬噸。從環保和經濟的角度看,核電這樣的清潔能源對優化廣東電源結構舉足輕重。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廣東省開始理清發展核電的思路,積極籌備編制廣東核電發展計劃,核電廠建設的步伐開始提速。
去年6月,廣東省核電建設領導小組暨專家組第三次會議發布消息稱,廣東省已優選出10個新核電廠址,其中位于西江流域的4個,肇慶市和云浮市各2個;位于北江流域的3個,清遠市2個、韶關市1個;韓江流域的有3個,都在梅州市境內。據了解,目前,這10個廠址的初步可行性研究進展順利。
而本報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廣東省核電建設領導小組暨專家組第四次會議上獲悉,廣東正在推進的幾大核電電源項目目前進展順利,其中,在建的嶺澳核電二期主體工程已進入混凝土澆注階段;陽江核電一期各項準備工作就緒,并已被國家確定為第三代核電技術自主化依托項目;臺山核電項目已正式向國家上報了項目建議書;陸豐核電項目完成了部分可研專題的編制工作。
陽江核電站是國家十五計劃的重要能源項目之一,規劃建設六臺百萬千瓦級或更大容量的核電機組,分兩到三期建設,首期建設兩臺,預計2012年左右投入商業運行。目前,陽江核電項目的前期"四通一平"工程已全面展開,廠平、海工、道路、水庫等分項工程進展順利;計劃總裝機容量600萬千瓦的臺山核電項目計劃2007年首期2臺100萬千瓦機組(反應堆)動工建設,2013年投產。臺山核電項目籌建處于去年12月30日成立,項目臨時進場道路也已竣工通車。臺山核電項目今年計劃完成廠區平地設計、廠區征地移民和可行性研究工作,并開始主廠區的平地工作,爭取項目公司注冊成立。明年底項目要具備澆灌第一罐混凝土的條件。
打造核電產業鏈
有業內人士認為,廣東發展核電的一個很關鍵之處就是,如何提高核電廠的國產化比例,降低發展核電的成本。
本報記者了解到,嶺澳核電站(二期)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就大力推進核電自主化、國產化,1號機組國產化率不低于50%,2號機組國產化率不低于70%。而陽江核電站將采用國際最先進的第三代核電技術,并作為我國核電自主化依托項目進行建設。而這無疑是一個非常誘人的市場。
為加快廣東核電國產化進程,2004年12月27日,廣東省還引進了中國三大發電設備制造企業之一的中國東方電氣集團公司,在廣州南沙投資13億元建設中國最大規模的核電設備項目基地。目前已部分建成投產,將建成全國規模最大的核電設備制造基地。
"發展中國的核電設備制造,建設廣東自己的核電設備制造基地,是廣東核電布局和建設的重中之重。"廣東省發改委能源處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2006年12月27日下午,南沙開發區指揮部與西電集團共同簽署"西電集團廣州高壓輸變電設備制造基地項目投資協議",標志著南沙將成為我國高壓輸變電設備制造的新基地。
據了解,西電集團是國內唯一能夠提供高壓、超高壓、特高壓交直流輸電成套技術和成套設備的企業,是中國電氣工業企業百強之首,我國電力建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西電集團廣州高壓輸變電設備制造基地項目選址南沙區黃閣鎮,總投資2億元人民幣,分兩期建設。首期計劃投資1.3億元人民幣,年產值9.8億元;二期項目投資約0.7億元。全部投產后年產值可達20億元。項目首期2007年1月動工建設,12月竣工投產;二期計劃2008年動工建設。
"廣東電力的發展一直走在全國電網發展前列,但是該區域高端輸變電制造業,特別是超高壓開關設備制造還是空白。西電集團公司在廣州投資成立廣州西電高壓電氣有限公司的舉措,有利于提升我國輸變電裝備制造業的整體水平,符合行業發展規劃。"西電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石軍說。
廣東省發改委主任李妙娟表示,按照規劃,廣東省將以核電項目為依托,以產業升級為核心,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拉長核電產業鏈鏈條,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核電產業,意在通過發揮集群效應,將廣東打造成為國內重要的裝備制造基地。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