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河油田已不再年輕:優質整裝區塊再難尋覓;儲采失衡;部分油區油水井套損嚴重,地面設施老化……1996年至2005年的10年間,年產量以30萬噸的速度持續遞減。
難題當道,“老”油田何為?遼河油田的發展空間還有多大?對于以稠油、超稠油開發為主,以難采著稱于世,已勘探開發30多年的遼河油田,如此詰問不絕于耳。
集團公司總經理蔣潔敏曾作過批示:“遼河潛力巨大,要在勘探開發上下大功夫,作出新貢獻。”這表明中國石油領導層對遼河油田發展的信心和信任,期盼與重托。
“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為和貢獻。我們不能辜負集團公司領導和百萬石油員工的期望和囑托,更不能讓遼河油田曾經的光芒退隱。”遼河油田選擇二次開發之路,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增產大門。
“在老油田增儲上做文章,在二次開發上做文章,在難動用的可采儲量上做文章,再造一個新遼河。”近日,中國石油股份公司副總裁胡文瑞對遼河油田二次開發的成功實踐給予了高度評價。
現狀決定了遼河油田必須走二次開發之路:已開發油田的采收率僅為24.4%。就是說,探明且已投入開發儲量約七成儲量仍處于沒有貢獻值的范圍內。對于這些酣睡地下的“金娃娃”,傳統的一次開發顯然力不從心。而二次開發則可實現大幅度提高最終采收率,使遼河油田風光再現。
二次開發是集團公司啟動的戰略性資源系統工程。遼河油田公司既是這一理念的先行者,也是成功的實踐者。2005年以來,遼河油田先后開展二次開發先導試驗和工業化試驗,開辟試驗區,共實施18個區塊,覆蓋石油地質儲量2.45億噸,占整個公司動用儲量的13.4%。截至目前,初步評價適合二次開發的石油地質儲量14.6億噸,占油區動用儲量的79%以上。隨著技術進步,全面實施后可增加可采儲量2.4億噸,為實現原油年穩產1200萬噸以上的工作目標奠定了基礎。
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為遼河油田實施二次開發提供了利器。
在多年的攻堅克難、挑戰極限過程中,遼河油田積累了雄厚的科技力量:數字化油田不斷建設,重新構建起地下認識體系;形成適應油藏特點的井網井型及完井方式、高效舉升、安全環保節能且自動化程度較高的平臺地面工程系統;SAGD(蒸汽輔助重力泄油)、蒸汽驅、非混相驅、火驅、水平井等一批具有遼河特色的拳頭技術日趨成熟。在此基礎上,形成以“新二次采油”和“新的開發方式”為主體的二次開發技術路線,并確定了實現目標。
鋪天蓋地的油藏描述圖紙,被一一篩選、重新評價,所有一次開發中的層系、井網分布、工藝措施,被再次考評……這是對遼河油田全部家底的大普查。應用高分辨三維地震采集和精細處理解釋技術,構建起三維數字地質體模型,找到老油區“病灶”所在,針對不同的“病癥”區分類型,并綜合應用前沿技術作為“治療手段”,攻破開采堅冰。
水平井技術是遼河的品牌技術,在二次開發上再立新功。中國石油股份公司四大二次開發示范區塊之一的新海27塊,應用直井已開采15年,到2004年日產原油僅37噸,采出程度12.2%,“奄奄一息”。2005年,對其進行水平井開采試驗,通過改變滲流方式,有效將原來直井間的剩余油采出。截至目前,這一區塊已投產22口水平井,日產原油330噸,平均單井日產原油是直井的12.7倍。預計方案全部實施后,日產原油將達360噸以上,相當于一次開發的峰值產量。
SAGD和蒸汽驅技術是遼河油田二次開發中的“名角”。SAGD技術的成功應用,為遼河油田解放了2220萬噸的可采儲量。到8月中旬,這一技術現場實施11個井組,先期實施的4個井組,提高采收率30%以上。蒸汽驅技術已工業化推廣76個井組,日產原油千噸以上。一批成熟、配套的工藝技術也大顯身手,優化注水、三元復合驅、組合式火驅、防排砂及壓裂等拳頭技術的綜合應用,使多個老區換了新顏。
二次開發,是遼河油田盤活資源、實現二次騰躍的巨大引擎,正使其撥云見日,迎來柳暗花明。目前,遼河油田實施二次開發的油藏切實見到成效。實施二次開發的區塊,日產原油從原來的3123噸上升到目前的5000噸,初步實現產能、產量、穩產結構的調整,開發建設呈現良性循環態勢。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