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潼南地區須家河組氣藏初步開發方案”3月26日亮相,與“加快實施的重點探區試采方案”一起,“拱衛”西南油氣田公司今年產能建設和新增探明儲量目標。從地質學看,兩大區域都是巖性氣藏。
有關負責人稱,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巖性氣藏都是西南油氣田勘探開發的主要類型。
石寶寨附近,有四川油氣田第一次發現生物礁產層的寶1井。這是巖性氣藏。限于技術條件和經濟實力,雖然開辟了天然氣勘探開發新領域,但直到最近幾年相關理論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在廣安氣田、重點探區的實踐也取得重要突破,才形成了巖性氣藏勘探開發的“大氣候”。
廣安2井是西南油氣田部署的一口探井,2005年2月完鉆,獲測試日產量4萬多立方米,發現了廣安氣田須家河組氣藏。面對低滲難采,技術人員集合智慧,集成創新,優化、簡化、細化、強化各個環節,實施井下節流、分采合輸新工藝,快速形成規模產能。目前,日產量在150萬立方米左右。
不僅如此,西南油氣田在合川——潼南地區也挖出“金娃娃”,同屬巖性氣藏,去年獲得較大規模的探明儲量。今年西南油氣田部署了較多的鉆井、脫水建設等工程,以成為集團公司標準化建設典范為質量要求,既提高探明儲量,也提高產氣能力。
西南油氣田的重點探區以飛仙關組氣藏、生物礁氣藏等為主力氣藏。這些也屬于巖性氣藏,地質條件復雜。通過應用新技術、新工藝,加快了勘探開發進程,加深了地質認識,今年有望獲得較大規模的儲量,并建成一定規模的產能。
地質工作者把一個聚集天然氣的地方稱為氣藏,就像裝滿石頭、其縫隙里充滿了天然氣的“枕頭”。如果“枕頭”的外殼是地層變形、位移而形成的,就是構造氣藏;如果是地層致密而形成的,就是巖性氣藏。比較而言,應用地球物理勘探技術,巖性氣藏的發現難度更大。
油氣勘探開發總是在實踐中不斷深化認識,在認識的升華中得到發展。四川油氣田從以油為主轉為油氣并舉、以氣為主之后,找到了一批新氣藏,而且發展了裂縫性氣藏的認識,促進了探明儲量增長。
1977年10月,相18井發現川東石炭系氣藏,天然氣勘探開發實現了從裂縫性氣藏向裂縫——孔隙性氣藏的戰略轉移,迎來儲量增長高峰期,奠定了年產氣量快速增長的資源基礎。
1995年12月,在川東北渡口河構造發現飛仙關組氣藏,打破了以川東石炭系為主的勘探開發格局,迎來了儲量增長的又一個高峰期。
按照地質學觀點,川東石炭系氣藏、川東北飛仙關組氣藏主要是構造氣藏。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