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西部最偏遠的老油田——新疆油田在中國石油各油田中率先全面建成數字油田,并向智能化邁進。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第一套國產大型計算機落戶新疆油田。到如今,這個老油田已被“裝”進了計算機里。推動這種新與舊快速而巨大變化的力量是什么?
超前的意識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一種思慮就縈繞在新疆油田主要領導腦際:一個已勘探開發了40多年的老油田,如何破解發展中的難題,諸如勘探開發難度加大、老區開采成本高、油田分布廣且戰線長、人才資源緊張等等?油田發展到底該走什么樣的新路?
“信息化是最先進的生產力,沒有信息化就沒有油田的現代化。”新疆油田公司總經理陳新發說:“要在高起點上實現傳統石油工業跨越式發展,只能依靠信息化的推動力。我們要通過信息化,加快新疆油田發展。”
意識決定行動。2001年,一項決策大膽出臺。時任新疆油田公司總經理的王宜林提出,將信息工作納入油田生產管理系列,將信息化建設放到和勘探開發同等重要的位置來抓。
“信息化建設越快越好,早建設早受益”,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從完善數據開始,新疆油田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人民戰爭”——大規模的數據采集和整理。從1993年開始,油田將從1941年開始的所有生產數據采集整理入庫,數百名專職人員前后耗時近10年。到2007年,新疆油田完成所有歷史生產數據入庫工作,建立了完整的數據管理體系,在中國石油油田企業內率先實現了勘探、開發數據的一體化整合,率先實現了油田生產和經營管理的主要數據正常入庫。
“新疆油田信息化建設的超前意識還體現在,把信息化建設定位為油田的發展目標,而不是當成一個項目。”新疆油田數據中心網絡總工程師陳仕意說:“新疆油田按10年計劃把實現數字油田建設作為信息化建設中的一項大工程。”
目標既定后,2001年,新疆油田規劃了信息化建設“三步走”規劃:第一步是在2002年實現“檔案資料桌面化”;第二步是在2003年實現“業務工作桌面化”;第三步是2005年初步實現“新疆油田桌面化”,將現實油田放在計算機上管理和決策。
2006年初到2010年,新疆油田全面建成數字油田的目標應運而生。
科學的管理
只要你有權限,就可以獲取數據庫中任何數據。許多兄弟油田的信息技術人員在參觀了新疆油田信息化建設后,如此感慨:“新疆油田信息化建設最大的特點或許不在于計算機網絡、應用軟件系統有多先進,最讓人羨慕的是,實現了整個油田的數據共享。”
新疆油田數據中心副主任陳國朗對此頗感欣慰,“這歸功于管理體系首先實現了科學合理的分工,實現了建設的統一規劃,沒有形成信息孤島,為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新疆油田在確立信息化建設目標的同時,就開始探索如何建立保障信息化建設快速有效進行的支撐體系。經過幾年時間的探索實踐,一個集決策、管理、執行和支持于一體的完整的信息化建設管理體系浮出水面,形成了油田公司領導決策、機關處室管理、數據中心建設、二級單位應用、專家組和IT企業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的信息化管理格局。
整個體系自上而下分為三層,各層任務清晰、分工明確,使信息化建設在管理體系上變得通暢。
國內有關專家對此翹起了拇指:新疆油田的信息化管理體系在國內信息化管理上是一個創新。
這套體系建立的應用,將數據原點、信息研發、運行支持和應用反饋有機結合起來,建立起了新疆油田信息化建設的長效機制,由此實現了信息化建設由科研項目向工業化生產的根本性轉變。
在新疆油田,各個業務部門只是提出信息化建設的需求,由數據中心統一來負責完成,統一規劃得到貫徹執行,成功化解了“信息孤島”之困。
國內不少企業在進行軟件開發的時候,是聘請外部的IT公司來完成,這種方式最大的弊端是,系統建成后升級換代難,維護難,如果外部的信息公司撤走或者倒閉,整個系統就會癱瘓,因此也有人如此形容:系統建成之日,就是死亡之時。正是看到了這個弊端,新疆油田整合了人才資源,形成了自己的技術支撐。
從1998年起,新疆油田就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IT公司,到2006年,已經形成一個擁有200名專業技術人員的IT公司。
長遠的規劃
如何確保油田信息化應用建設和能夠長遠、穩定進行下去,新疆油田確立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平臺、統一管理的指導原則。
新疆油田首先從現實需求和今后的發展出發,本著“有什么數據就采集什么數據”的原則,對原集團公司的勘探開發數據標準進行了大量的擴充和完善。
2001年,新疆油田開始了“勘探開發數據必須實施一體化”的起步工作。一體化必須對原先收集、整理的數據進行重新整合,整合就意味著要打破原有的數據模式。2003年,新疆油田勘探開發一體化標準體系經過“十月懷胎”艱辛問世。
統一數據標準是數據共享的基本條件,統一標準為信息化發展鋪平了道路。
軟件開發能不能也像車間生產一樣有條生產線?在1997年,當這在軟件業界都還是一個夢想時,新疆油田就踏上了自主創新之路。
1999年,這個夢想在新疆油田變成了現實——油田信息平臺雛形建立。
創新演繹神奇:在統一的軟件平臺中,里面存儲許許多多的功能組件,這些組件相當于一個設備的零部件,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快速組裝成一個軟件,既可實現供需雙方的及時交流,之后還可以不斷完善,實現了“小作坊”到“工業流水線”的革命。
創新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效率。過去,技術人員開發一個軟件一般需要一年時間,現在軟件變成了定制,周期一般只要3-6個月,最快時只需1個半月時間。過去開發的軟件成功率只有30%,而現在達到90%以上,同時軟件的規范性也大大增強。
2007年新疆油田實現了全部油田91個信息系統的橫向集成,系統集成后,如同一個“魔方”,可以把以前的任何功能項進行組合形成一個新的軟件系統。
從刀耕火種到工業化,再到信息化社會,這是人類文明進程的歷史軌跡,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變奏曲。新疆油田是中國石油高度重視信息化建設并取得重要成果的一個縮影。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