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牧青在石油大門關閉30余年后,6月30日,伊拉克公開拍賣油田和氣田開采權。這是該國自1972年施行“石油資源國有化政策”以來的首次招標。
面對伊拉克“驚為天量”的豐富石油儲量,全球主要石油公司蜂擁而至,共有120家石油公司參與了油氣田開采權競標,41家公司入圍。最終,由英國石油公司(簡稱“BP”)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簡稱“中石油”)組成的聯合競標體,贏得了伊拉克魯邁拉油田的開采權,也成為惟一成交的項目。
8塊標的7塊“流產”
招標活動當天在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綠區的一家酒店舉行,并向公眾現場直播。招標原定6月29日開始,因沙塵暴天氣推遲至6月30日。
但是,競標首日卻出現戲劇性的一幕。在被拍賣的6座油田和2座氣田中,僅有魯邁拉油田被拍出,其他均“流產”。首單也是惟一一單的“魯邁拉油田技術服務合同”,被英國BP和中石油組成的競標團拿下。據路透社報道,兩家公司之所以贏得這份合同,主要原因是美國埃克森美孚公司率領的競標團,拒絕接受伊拉克政府提出的、被認為過少的技術服務費用。
來自中國、意大利、英國和美國的其他石油企業,同樣堅持要求伊拉克政府增加技術服務費用,致使其余招標油氣田有的未能成交,有的根本無人問津。美國經濟預測機構“IHS國際觀察”中東能源分析師塞繆爾·齊斯茹克說,這一結果將令伊拉克政府相當失望。“伊拉克把全局發展寄托于本輪招標。”他說,“只落實一個油田合同的事實,非常令人失望,招標未獲成功。”
除中石油外,中石化、中海油均取得了入圍資格,然而與中石油不同,中石化、中海油雙雙撤標。中石化、中海油曾聯合美國康菲石油,對伊拉克巴伊哈桑油田發起競標,該聯合體希望每超額生產一桶原油獲得26.7美元的報酬,但伊拉克石油部卻只愿意支付4美元。
中石油與BP為何聯手
依據競標結果,中石油和英國BP同意將魯邁拉油田的日產量,從目前的110萬桶提高到280桶,兩家公司將獲得的回報,為扣除投資成本后每桶原油2美元的報酬。而此前兩家公司提出的聯合競標價,是收回投資成本后每桶原油報酬3.99美元,最終成交價僅是一半左右,這份合同期限長達20年。
油田勘探和開發是一項風險極高的投資,伊拉克復雜的政局和動蕩的社會環境,加劇了投資風險。此外,伊方還要求中標單位的生產經營,必須接受伊官方的“共同管理”,進一步削弱了經營單位自主管理和控制風險的能力。
伊拉克政府條件苛刻,生產利潤微薄,魯邁拉油田到底有什么魅力,能吸引中英聯手的競標團?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稱,魯邁拉油田是伊拉克最大油田,擁有約177億桶的原油儲量,相當于全美儲量的一半以上。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戰略所所長曹曉曦認為:“兩美元報酬是扣除投資成本后的收入,雖相對較低,但獲取的這筆報酬是固定的、有保障的。若能順利達成日產280萬桶的目標,利潤還是比較可觀的。”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中石油聯手BP是一個互補組合。中石油開采成本較低,資金充足,但國際經驗相對較少;而BP是個老牌石油公司,國際經驗豐富,對于伊拉克的石油經濟和地緣政治狀況也更了解。中石油攜手BP可以減少國際風險,補其缺乏經驗、人才匱乏之不足。
此外,兩家聯合還有戰略合作方面的考慮。中國石油消費增量較大、能源市場潛力巨大,BP以此加強與中石油的長期合作,可以獲得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的商機。此次中標對中石油而言,使其公司在海外作業的模式由單純的技術服務,上升到合作開發油田的新臺階。
外媒稱中石油為“贏家”
此次競標尤為引人注意的是中國公司成了“贏家”。《紐約時報》的報道說:“經過6年戰爭,美國人或伊拉克人可能都沒料到,中國將成為伊拉克油田的贏家之一。”
《紐約時報》的另一份報道稱,西方國家不應對中國企業經營伊拉克油田感到擔憂,因為這能讓中國在促進伊拉克地區穩定方面發揮更重要作用,“如果希望中國在世界上成為一個負責的股東,就需要讓中國在世界上購買股份”。
《華爾街日報》的評論認為,BP牽頭的財團贏得了在伊拉克整頓世界最大油田之一的主導權,但對這個英國巨頭及其中國合作伙伴來說,真正的工作才剛開始。
英國《金融時報》則指出,雖然該合同不會帶來高利潤,但將為中石油提供一個機會,讓中國保障石油供應,同時與一個關鍵石油國家發展關系。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