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質量升級,不僅是中國石油,而且是擺在我國各大煉化企業面前的緊迫任務之一。
2000年以前,油品標準的發展主要體現生產工藝的實際,基本屬于生產型的標準。2000年以后,GB17930-1999、GB252-2000以及GB/T 19147-2003相繼出臺,油品標準開始向用戶型的標準轉變。受環保法規和汽車行業對燃料質量要求趨嚴的推動,近年來我國油品質量升級步伐明顯加快。
不同標準油品主要差別在汽油烯烴及硫含量上。我國油品質量升級,以降低硫含量為重點,兼顧減少烯烴的含量。
有關研究表明,國Ⅱ汽油升級到國Ⅲ汽油,硫含量從0.05%降至0.015%,國Ⅲ車輛使用國Ⅲ汽油后,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和氮氧化物排放將分別削減13%、9%和24%。在不降低燃油經濟性和動力性能的前提下,使用國Ⅲ汽油有利于減少發動機積碳的生成,有利于保護車輛及改善尾氣排放狀況。
1991年第一套質量標準體系推行汽油無鉛化開始,我國拉開了油品質量升級的序幕,2003年在全國范圍內執行了國家新的汽柴油標準,將汽油硫含量從0.2%降到0.08%,柴油硫含量從0.5%降到0.2%,對汽油中苯、烯烴和芳烴等雜質含量首次提出了限制要求。經歷3輪質量升級技術改造,我國用10年時間就走完了歐美發達國家二三十年走過的油品質量升級道路。
在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當今世界,生產清潔油品也一直是我國煉油工業發展的重點。中國石油石化企業在借鑒國外清潔燃料發展經驗的同時,結合我國法規與標準和汽車、道路、煉油裝置等特點,不斷提高汽油、柴油等車用燃料質量。
生產高品質的汽油,需要高品質的原料——低硫輕質原油。但我國煉油企業面臨的現實是原油的劣質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加工對象中,品質相對較差的高含硫原油越來越多。
根據國家環保進程和油品升級的要求,中國石油踐行科學發展、安全發展和清潔發展,積極采取措施,開發和應用先進適用的清潔燃料生產技術,持續實現汽柴油質量的升級換代。
根據中國石油研究制訂的汽油產品質量升級總體規劃,結合各企業生產裝置實際情況和發展規劃,煉油與化工分公司制訂了汽柴油產品質量升級的總體方案。各企業努力實施了催化裂化裝置降烯烴改造、汽油加氫脫硫裝置建設、新建和改擴建催化重整裝置等措施。
大港石化、錦西石化建設了汽油選擇性加氫脫硫裝置;錦西石化、華北石化、哈爾濱石化、克拉瑪依石化等企業新建或擴建了催化重整裝置;大慶石化、大慶煉化和哈爾濱石化等企業通過催化裝置改造降低了催化汽油烯烴含量。這些裝置對提高油品質量、降低油品中烯烴、硫和苯等有害組分的作用十分明顯。
作為北京奧運會的合作伙伴,中國石油2008年起向北京等供應京標Ⅳ車用汽柴油,完成了奧運清潔油品保障任務,為綠色奧運做出了突出貢獻。
有專家指出,由于油品質量升級,北京市汽車尾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硫每年將減少4000噸以上,二氧化碳每年也將減少4000噸以上。
但較好的成效是以生產企業可觀的投入為前提的。
僅從2005年啟動國Ⅲ汽柴油的質量升級以來,中國石油改造投資累計已超過100億元。
在前2輪油品質量升級改造中,中國石化的投入也在80億元左右,還只是汽油生產裝置改造,不包括配套設備的改造投入和前期研發。
由于我國煉油生產裝置的結構組成與國外不同,目前仍以催化裂化汽油生產為主。因此,油品質量升級對很多企業來說,不僅僅是后面增加幾套裝置和幾道工序投資大、成本高的問題,而且涉及煉油生產裝置的結構性調整。
油品質量升級,既要不斷提高煉油工業脫硫技術,降低車用汽柴油硫含量,還要在一方面降低烯烴含量的同時又不能降低辛烷值影響汽柴油質量提升。難就難在要充分考慮各種組分和資源的有效利用,最終實現滿足汽車排放標準以及環保、動力等多重要求。
通過采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現有工藝和裝置,中國石油煉化企業實現了汽油由國Ⅱ升級至國Ⅲ標準。據統計,包括油品質量升級項目,“十一五”期間,中國石油煉化企業新建和改擴建的投資比前5年增長了一倍多。
生產清潔油品是大勢所趨。在汽柴油質量升級過程中,中國石油還積極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在大連石化進行了TMD汽油加氫工業試驗;玉門煉廠DSO汽油加氫脫硫工業試驗,開展了催化輕汽油醚化工藝技術開發;石油化工研究院還組織開發了降低汽油硫含量的催化裂化助劑。這些技術為下一步汽油質量升級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撐,推進了中國石油煉化技術的進步。
近年來,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宏觀經濟環境急劇變化,煉化企業時而開足馬力保供,時而降低負荷促銷,幾乎每家煉油企業都要在裝置不停工生產的情況下升級油品質量,壓力不言而喻。但中國石油等國有大企業勇挑重擔,用責任意識和實際行動,努力實現我國清潔發展的綠色夢想。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