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球物理技術被形象地稱為透視儲層的“眼睛”,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西北分院在地球物理方面的科研實力和創新能力,吸引了眾多國際專家學者的關注。8月2日,在西北分院開展國際合作研究的澳大利亞著名鹽構造研究專家伊恩·戴森博士和盆地構造分析專家孫曉文還舉辦了專題學術講座。
翻開西北分院的榮譽冊,一組組振奮人心的數據映入眼簾:完成國家、集團公司油氣勘探科研生產項目500多項,獲得國家、?。ú浚┘壙蒲谐晒?0余項,榮獲多項國家發明專利。他們靠創新特色技術,鑄就科技利劍。
西北分院的科技人員深知,沒有特色的技術,沒有創新的能力,科研單位就沒有活力和更大發展的空間。西北分院把“立足于西部”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進研發符合西部各油氣田需要的特色技術。他們推行縱橫向科研生產項目的統一科學管理,切實加強為油田勘探生產服務,按照勘探開發研究院大院一體化的部署,與青海油田、新疆油田、玉門油田、吐哈油田簽訂了“科技合作”框架協議,成立了駐油田項目部,進一步提升了服務質量。
在柴達木盆地,他們按照“立足富烴凹陷,尋找規模儲量”的勘探思路,與青海油田合作,累計識別、評價各類圈閉目標106個。針對塔里木油田的實際情況,西北分院科技人員利用十字交叉排列去噪、高密度精細速度分析及各向異性疊前時間偏移、波動方程模型正演、疊前反演以及縫洞雕刻等技術,協助油田提交建議井45口,獲得了良好的勘探實效,有力地支持了油田的勘探生產與儲量發現。
特色計算機技術是西北分院的另一大優勢。他們開發的地震資料野外采集質量監控軟件系統,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實現了多種數據信息共享,系統運行效率得到較大幅度提升,總體實現野外采集質量監控從人工、定性、主觀,變為自動、定量、客觀,產生一個質的飛躍,提升了國產軟件的核心競爭力。
走出去,是集團公司建設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的重要戰略,而西北分院也把眼光瞄向海外市場。
近年來,“立足于海外”成為了西北分院的業務定位之一。特別是2009年,在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的統一安排下,他們承擔的海外業務工作量迅速增長,工作范圍涵蓋了中非、北非、中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了21個海外區塊的研究。西北分院海外項目部克服了研究范圍大、時間緊、任務重、人員分散的困難,完成二維地震資料解釋6.2萬千米, 三維地震資料解釋1.2萬平方千米,取得了比較豐富的成果和認識。在阿爾及利亞438B區塊,西北分院采用高精度地震儲層參數反演和油氣檢測技術,和阿爾及利亞項目部緊密合作,優選了多口建議井位,其中NGS-P-1井獲得重大突破。這一地區勘探工作首次在奧陶系獲得突破,為發現一個千萬噸級油藏做出了積極貢獻,成為CNODC 2009年重點發現之一。
同時,在非洲、亞太中石油成熟探區,他們發揮物探和地質緊密結合的優勢,開展了成熟探區精細解釋、精細油藏描述等工作,與海外研究中心合作,提出了100余口探井和評價井建議井位,被采納70多口,多口井取得突破,有效地支撐了勘探生產。
為打造特色技術品牌,西北分院實行“兩手抓”。軟件方面,他們以加快培養知名“盆地專家”和“學科技術專家”為目標,加強技術專家隊伍建設,為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硬件方面,他們新引進近2000個CPU的PC-Cluster大型計算機系統,使分院 CPU規模已經達到3800個,并擁有先進的處理解釋軟件,地震資料處理、解釋能力顯著提高,處理能力和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