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建設戰略石油儲備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構建美元的回流機制,并對其超發貨幣進行沉淀?!辈稍L中,中國石油基金論壇研究員馮躍威的這句話引起了記者對我國建設戰略石油儲備的新思考。
仔細分析,這樣的論斷不是沒有根據的。作為一種戰略資源,石油的供應和價格往往帶有相對濃厚的政治色彩。在國際政治領域,石油也是經常成為各國博弈的工具之一。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世界主要石油公司幾乎都有美國資本的參股,而國際油價也是以美元計算,因此美國對國際油價有著不容忽視的干預能力。
在2008年國際油價高漲時,就有不少專家分析說,油價上漲提高了主要產油國如伊朗和俄羅斯的國際地位,這些國家利用自己擁有的石油資源作為政治武器與美國抗爭,這顯然不是美國愿意看到的。因此,美國急于改變高油價、弱美元的現狀,想通過打壓國際油價,以削弱伊朗、委內瑞拉等反美石油國家,同時抑制俄羅斯的崛起。而后,美國與中國多次展開能源對話,并督促中國盡快建立自己的戰略石油儲備,不少人認為這是其政治策略之一。
中國不斷加大戰略石油儲備規模,勢必會加大對石油的進口量,而這正符合美國的訴求。中國儲備原油的需求量越大,美元沉淀越多,一定程度上間接幫助美國進行了國際貨幣的調節。
據業內人士介紹,美國在建設戰略石油儲備前對各種利益根據一個數學模型進行了詳細周全的計算。這個數學模型綜合考慮了其GDP增長情況、貨幣發行情況、匯率情況、進出口貿易情況、國內產油情況、國內凈進口情況等。而石油儲備建立起來后,美國歷屆政府實際上都是通過對石油戰略儲備庫存量的操控來幫助其實現經濟的高效率運轉。
日本雖然因資源的匱乏,建立起了很大規模的戰略石油儲備,但由于其表觀石油消費量從前年開始遞減。因此,日本正在逐步消減它的戰略石油儲備庫存。為了不浪費資源,日本還和沙特聯營,把自己的石油儲備庫租給沙特使用。
從美國、日本的例子可以看出,一方希望越來越多的國家建立戰略石油儲備,而另一方通過冷靜思考,不僅不再盲目擴建戰略石油儲備,而且還開始對已有戰略石油儲備資源進行更為經濟、合理的使用。因此,我國在建戰略石油儲備體系,擴大戰略石油儲備規模的時候,有關部門要根據我國的經濟規模、產業結構、發展方式、消費訴求及政治特點等實際情況,進行定量分析,并科學合理地做出規劃,而不是單純的為防止遇到戰爭或自然災難時石油供應的中斷而盲目增加庫存。
“歷史上曾有14次石油供給間斷,為什么單單把第四次中東戰爭和兩伊戰爭的石油間斷算做第一次、第二次石油危機呢?因為這兩次的石油供給間斷正好和美國的金融危機撞車了。石油儲備也好、石油博弈也罷,它只是美國貨幣戰爭的伴生工具。”
馮躍威表示,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最根本的目的是,政府能讓國民在經濟能夠承受的價格之下不間斷地使用石油產品。歷史上14次石油供給的中斷的平均量不超過三到四個月,按這樣的需求,并結合我國實際石油開采量,我國儲備50天左右的量,占表觀進口量比值的15%左右就足夠了,而剩余儲備最好通過市場化的路子來完成。
因此,當前我國急需加大的是石油企業的商業儲備量,因為企業相比政府的運作會更為靈活高效。進入到石油市場的企業為了避免因石油儲備的建立負擔而造成自身經營困難和風險增加,會積極通過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相融合的創新辦法解決問題。比如,設立石油儲備信托產品,從那些愿意進入到石油市場并承擔社會責任,又沒有能力建立石油儲備的企業中獲取盈利率。此外,還可以通過讓專門從事石油儲備運營和管理的企業上市的辦法贏得發展。
通過戰略石油儲備和商業石油儲備的整體運作最終實現中國真正的用油安全,這不僅是一個簡單的物理庫存問題,而且是一個全民資產的增值過程。從這個角度考慮,我國戰略石油儲備體系的建設的確需要多角度思考。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