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石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始于1998年,當時亞洲金融危機導致世界經濟低迷,國際市場石油價格正處于比較低的歷史價位,石油價格改革并未引起社會關注。2003年,隨著世界經濟復蘇和強勁增長,石油價格出現了持續高漲的態勢,而恰恰是在這個時期,由于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和人民收入水平的顯著提高,汽車開始大規模地迅速地進入家庭,作為汽車動力來源的汽油逐漸成為人們重要的生活資料,其價格的變化直接關系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支出,石油價格逐漸成為社會熱點問題,對國內石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等問題的質疑也隨之增多。就此,政府曾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做過解釋和說明,一些從事理論研究的專家、學者也做過詳盡的論述。
一、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為什么石油價格要與國際市場接軌?
我們知道,價格是行業體制機制的綜合反映。產品價格管理的方式方法取決于行業的市場組織結構和市場體系的發育健全程度。
首先,我國石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是國內石油市場供求關系變化的結果。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石油工業成就輝煌。大慶油田的發現并成功開發生產結束了我國用“洋油”的時代,由石油進口國變成了石油出口國,不僅大大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避免受制于人,也為國家創造了寶貴的外匯。但是,石油工業不同于一般加工業,其生產對象是自然資源,生產力水平和產出能力受到資源稟賦條件的限制。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方面我國一些主力油田進入開采中后期,產量自然衰減加快;另一方面,尋找新油田的難度越來越大,勘探開發投入和生產成本越來越高。這樣,每年在彌補主力油田產量衰減后的新增產量十分有限。與此同時,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帶動了石油需求的持續增長。1993年,我國從石油出口國變為純進口國,進口量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005年進口原油1.3億噸,2010年原油進口量達到2.4億噸,五年內進口量接近翻一番,對外依存度達到55%。如果國內石油價格不采取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做法,脫離國際市場獨立運行,國際市場油品不可能流入我國,國內市場供應勢必出現短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將失去物質保障。
其次,我國石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適應了石油行業管理體制改革的需要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應該講,國內石油供求關系變化和石油工業體制改革,共同催生了國內石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機制。1998年以前,我國石油管理體制是上游原油勘探開發和生產與下游煉油加工分開各自獨立運行、分別管理的模式。上游原油的勘探開發和生產由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負責管理和經營,下游成品油和化工產品由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統一管理經營。由于上下游分別壟斷經營,國家分別對原油和成品油價格實行管制。其間,在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改革的背景下,原油和成品油價格出現了計劃指令性政府定價、政府指導價和計劃外市場價等多種定價形式。其中,政府指導價格就是依據當時國際市場價格確定的,大致在每噸500元左右,而計劃內政府定價只有每噸100元至159元不等。1998年,石油管理體制改革組建了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公司,實現了上下游、內外貿一體化。應該講,中石油、中石化改制重組符合石油工業自身發展規律,以及國際石油公司的發展趨勢。這樣,原來原油和成品油價格分別管理,以平均成本為基礎的定價辦法已不適應體制變革的需要,改革勢在必行。在存在區域性壟斷、不具備放開價格的情況下,適應國內供求形勢變化和國內石油工業體制改革的需要,國內石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成為惟一合理的選擇。2002年,中石油、中石化成功實現境外上市,之后,回歸A股市場,說明國際國內資本市場也是認同這一做法的。這也成為吸引國外企業到我國投資建廠的重要前提條件。中石化在我國福建省與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公司合資項目談判的條件之一就是產品價格必須與國際市場接軌。總之,無論是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還是吸引國外企業投資,最終的目的是爭取更多的資源,保證國內石油市場供應,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
第三,國內石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有利于促進國內石油企業加強管理提高效率。前已述及,我國石油工業改革之所以組建兩大石油公司主要還是著眼于國際市場競爭,因為石油市場早已超出國界成為全球性市場,只有具備相當實力的企業才能適應石油工業高投入、高風險的特點,才能夠“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到國外尋求資源,滿足國內需求。國內石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不僅為國內企業“走出去”創造了條件,同時也帶來了競爭的壓力,因為資本市場評價企業績效,不僅要看企業的盈利狀況,更要看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發展潛力,通過“對標”評價企業優劣。國內石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使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處于同一起跑線上,提供可以比較的基礎。
理論上講,國內石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也是符合邊際成本定價原理的,即滿足市場需求的最后一個產品的成本決定整個市場的交易價格。或者說,國內石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是邊際成本定價理論的具體運用,是政府依據全球原油市場價格變化,綜合考慮國內企業加工成本,模擬市場制定國內成品油價格。
當然,也有人提出,我國是石油進口大國,同時也是主要石油生產國,國內油價可以按進口油與國產油加權平均定價。這樣做的問題,一是企業會盡可能少進口,以期多獲利,不利于引進國外資源、保障國內市場供應。二是由于中石油、中石化加工國產油比例存在很大差異,加權平均定價會造成企業之間不公平競爭。三是會加大政府監管難度,而且自由裁量權增加可能引發其他問題,不利于規范管理。但國內油價與國際市場接軌,并不意味著石油企業可以通過國產原油獲得超額利潤,2006年國家開征石油特別收益金,就是體現國家作為資源所有者的權益,將國產油的超額收益上繳國家。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國內石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并非我國所獨有。韓國在石油價格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就曾采用與國際市場接軌的辦法。其實,我國許多非政府管制的重要生產資料價格也都是與國際市場掛鉤(或接軌)的,比如,我國成為煤炭進口國后,秦皇島市場煤炭價格變化就是與澳大利亞紐卡斯爾港直接相關聯的;至于有色金屬銅、鋁等生產資料,國內企業更是直接盯著倫敦交易所市場交易價格來制定自己產品的價格。道理是一樣的,差別在于形式不同。因為這些產品都是生產資料,且實行市場調節價格,遠離我們日常生活,不被人們所關注。
二、國內石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為什么工資不接軌?
這個問題乍聽起來似乎也有道理,但經不起推敲。
首先,在國際市場上石油屬于可貿易產品,而勞動力是非貿易產品,價格決定因素不同。前已述及,我國石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石油產品已形成全球市場,石油價格不是個別利益集團或某個國家所能左右的,是由整個國際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的,或者說是由國際市場的邊際成本決定的。作為全球市場的組成部分,我國也只是國際市場價格的接受者。反觀勞動力價格(或工資),情況則完全不同,盡管經濟全球化已蔚然成風不可阻擋,但并未形成全球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勞動力流動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無法實現自由流動。也就是說,勞動力市場具有一定的區域性特點,資源不是在全球市場范圍內進行優化配置的,不能自由地向“價格”高的地方流動,不能形成全球統一的價格水平。
其次,由于勞動力市場的區域性特點,區域勞動力市場供求和勞動生產率水平決定其價格(工資)。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又是一個人口大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需要轉向城市尋找就業渠道,我國勞動力市場嚴重供大于求的現狀,決定勞動力價格不可能很高。這既是我國的比較優勢,是吸引國外企業在我國投資建廠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是我國初級加工產品出口具有很強競爭力的一個主要因素。近些年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社會財富迅速積累,既有改革帶來經濟活力增強的原因,也有科技進步管理水平提高的原因,但也有相當部分是“人口紅利”的貢獻。除供求因素外,勞動生產率是影響勞動力價格的重要因素。我們知道,我國經濟增長更多地是建立在廉價勞動力和資源、環境的消耗上,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較低。在全球市場產業分工上,我們還處于產業的低端,所謂“微笑曲線”的下端。比如,風靡全球的iphone手機主要零部件生產商并不在美國境內,但絕大部分錢卻被美國企業賺去了。
一邊是高企的國際油價,一邊是較低工資水平,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尷尬”處境。國際市場油價也不會因為我們工資水平低而更便宜。對此,理性的選擇是,一方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通過勞動生產率提高,不斷提高我們的收入水平;一方面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時,樹立節約理念,盡可能減少石油消費。
三、如何看待石油企業的高利潤?
近些年來,隨著國際石油價格的高漲,我國石油企業收入和盈利水平也出現了較大幅度提高。對此,一些消費者認為是國內石油企業壟斷地位帶來了高收入、高盈利。我認為,看待國內石油企業盈利水平,既要與國際同行業比較,還要與國內一般加工業比較才能得出較為客觀準確的結論。
縱觀世界石油工業發展史,石油企業走過一條從分散到集中、再分拆、再形成集中的路子。石油工業與早期資本主義發展是聯系在一起的。猶如淘金,石油發現和開采給人們帶來了巨額財富,競相追求財富的過程使石油工業逐步走向了集中,壟斷企業開始出現。其中,最典型最著名的是美國標準石油公司幾乎壟斷了全美的石油勘探開發和油品經營。1911年,美國根據《謝爾曼法》對標準石油公司進行了拆分,形成了11個石油公司。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石油工業競爭的不斷加劇,企業再次出現集中的趨勢,寡頭壟斷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石油七姊妹”應運而生。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世界石油工業再次掀起兼并重組高潮,巨型石油公司通過優勢互補形成強強聯合,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埃克森和美孚兩大石油巨頭的聯合重組。世界石油工業的捭闔縱橫,反映出石油工業一般規律和行業的特征,即資金技術密集,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特點。2010年,埃克森美孚公司、殼牌公司和雪佛龍公司盈利額分別為314億美元、205億元美元和191億美元。這一現象說明高油價背景下,石油公司盈利增加帶有一定的普遍性。正如前面講到的,企業高盈利背后隱含著國家和企業利益分配關系問題。這一點往往被大家忽略。石油企業生產對象是自然資源。我國憲法規定礦產資源歸國家所有,企業只是資源的經營使用者,因此,企業經營收益要在資源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有一個合理分配。鑒于此,2006年,石油價格綜合配套改革方案中明確提出開征“石油特別收益金”,即資源稀缺造成的溢價收入主要收歸資源所有者(國家)。這幾年,石油企業除了上繳資源稅和礦產資源補償費外,每年上繳特別收益金高達千億元人民幣。
再者,我們看企業盈利水平高低,重要的不是看利潤總額,而是看資金盈利能力。2010年,中石油、中石化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14.9%和17.3%,低于埃克森美孚、雪佛龍等國際石油公司的水平。
當然,國有企業盈利水平并不完全代表企業的經營能力和管理水平。而且在這方面,國有企業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潛力是巨大的。我們之所以把國有企業推向國際市場實現境外上市,一是改變國有企業的股權結構,通過股權結構的多元化,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既有激勵又有約束的現代企業制度;二是通過國際資本市場的競爭壓力,迫使企業不斷改善經營管理,提高效率。
四、國內石油價格與國際市場價格是“跟漲不跟落”嗎?
這是一種誤解。我們把國際市場原油價格變化與國內成品油價格變化做一對比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通過下面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和國內成品油價格變化曲線我們可以看到,兩條曲線斜率變化基本一致,如果說有差異的話,恰恰是當國際原油價格高漲時,國內成品油價格沒有實現同步調整。大家經常拿2008年當時國際市場原油最高點每桶140美元時的價格與國內成品油價格相比對,認為近一段時期國內成品油價格屢屢超過國際市場油價最高點時對應的國內價格。實際情況是,國際市場原油價格高達140多美元時,受當時國內通漲壓力較大等多種因素影響,國內成品油價格并沒有隨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同步調整,已與國際市場脫軌運行,按當時國內成品油價格水平折算,相對應的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水平大致為80多美元。也正因為如此,為保證國內市場供應,穩定物價總水平,國家財政補貼中石油、中石化數百億元人民幣。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市場油價大幅下挫,當年11月份一度出現國內油價高于國際市場的情況,也為國內燃油稅改革創造了條件。12月19日國家出臺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方案、下調國內成品油價格后,國內油價與當時的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水平是基本一致的,均為每桶45美元左右。2009年以來,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由每桶40美元左右漲至目前每桶120美元,漲幅達200%。按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國內成品油價格需上漲80%左右,但國家從經濟發展全局的角度考慮,對成品油價格進行了適當調控,國內油價實際只上調了50%左右。從2009年4月份開始,國內油價一直低于國際市場,不存在“跟漲不跟落、漲多跌少”問題。(見下圖)
五、如何應對持續高漲的國際油價?
從目前情況看,今后一段時間,如果世界經濟不出現大的波動,沒有新的可替代能源的出現,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仍將在高位運行,回落到本世紀初每桶20美元左右水平的可能性不大。
在這種情況下,對于政府決策部門,正確合理的選擇是,繼續堅持國內石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原則,適時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充分發揮價格杠桿的調節作用,引導消費者合理消費,保障國內正常市場供應。同時,完善相關配套措施,盡可能緩解石油價格調整對社會各方面帶來的沖擊,維護正常的經濟社會秩序。在此基礎上,逐步開放我國石油市場,鼓勵國外石油公司進入我國,形成充分競爭的市場結構,健全市場體系,放松價格管制實現市場定價。這是我們早已確立的改革目標,必須毫不動搖地持續推進。競爭機制是市場機制的核心,市場競爭不僅可以促進企業提高效率,還會創造公平的市場環境,是對消費者最好的保護。
對于廣大的消費者而言,需要樹立節約用油的理念。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汽車的普及趨勢不可逆轉,石油消費需求的潛力巨大,一定程度上也對國際石油市場價格起到支撐作用。在這種情況下,節約用油是惟一可供選擇的途徑。我們可以擁有汽車,但要盡可能少用汽車,選擇公共交通。試想一下,我國目前人均石油年消費量2.3桶(320公斤左右),不要說達到美國人均消費23桶的水平,就是達到世界人均水平4.6桶的話,每年石油消耗總量要達到8.8億噸,比目前要翻一番,這是不可想象的。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