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發改委向國內主要油企下發的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出成品油調價間隔將從目前的22天縮短至10天,并有可能將成品油定價權下放給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對間隔時間的調整與業內普遍預期一致,不過定價權下放“三桶油”引起了業內的大討論。
從各方的觀點來看,贊成的很少。業內專家和研究員一致認為,要下放定價權,首先要破除國內成品油市場的壟斷格局,否則就會使壟斷集團根據自身利益控制價格。消費者則擔心,在目前“三桶油”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定價權下放只會使成品油價漲得更高。
據了解,調整成品油定價機制的討論方案其中一項就是,當原油價格在130美元/桶以下的時候,政府有可能向三大公司下放定價權。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認為,下放定價權是實現成品油價市場化的大趨勢。但他認為,放權應該以改革目前國內石油企業壟斷格局為前提,否則,很易被壟斷巨頭操縱價格。
業內研究員表示,目前國內的成品油市場“三桶油”占絕對優勢地位,尤其中石油、中石化兩家油企所占的市場份額在90%以上,民營油企完全是依附的存在,沒有抗衡的能力。將成品油定價權下放給油企,當前的時機不到。否則,下放成品油定價權只會助漲高油價,讓壟斷企業受益,讓消費者受損。
卓創資訊成品油研究員表示,成品油定價權可以下放,前提是要是國內成品油市場化,成品油有一個開放的、公平的、多元競爭的市場。而目前,三大石油巨頭壟斷了石油勘探、開采、進口、煉制、銷售等各個環節,開放、公平、競爭無從談起。
有網友表示,現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雖然實施以來就飽受詬病,但是三大油企要想漲價必須報國家發改委批準的規定,至少是套在三大油企頭上的一道“緊箍咒”,讓其還不能為所欲為。一旦將成品油的定價權下放給三大油企,等于取下了這道“緊箍咒”,難保油企的漲價行為不成為脫韁的野馬。
事實上,2009年底,在由國家發改委召集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實施一周年研討會上,中石油、中石化兩大石油巨頭就曾提出,國際油價在80至100美元時可由石油公司自主定價。當時,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士表示,目前國內成品油銷售主要是兩大石油公司,發改委不可能把成品油定價權交給企業,如果油價由企業說了算,老百姓的利益將無法得到維護。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從改革初衷上看,放權‘三桶油’,意味著成品油定價機制將進一步朝大家期待的市場化方向過渡,而不是單由國家發改委這個政府部門說了算。
有業內人士也表示,企業擁有自主定價權,是市場經濟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在發達國家,自主定價是油企的一項重要權利。不過,發達國家市場競爭很充分,而且還有強大的消費者組織的監督與制約,定價過高等于自斷財路,不僅如此還會受到嚴厲的處罰。中國目前似乎還不具備這樣的大環境,步子邁得有點過大了。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